武林中文网 www.50wx.cc,江山争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朝堂之上,已陷入了僵局,官员们在相互激烈辩论着,牵扯到了两大利益集团,未来的地位,还有子孙的前途、家族的兴衰,不可谓不敏感。
罗昭云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他就是要达到这种目的,挑起因军功权势而存在百年的门阀勋贵大臣阶层,与饱读儒学、史书的士大夫阶层,相互之争。暂时寒门士子很少,没有话语权,所以罗昭云有意把寒门读书人,也划入士大夫阶层,让他们争辩,最后不得不相互退让、妥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勋贵大族已经掌控社会的上等阶层百年,不宜妄动。”
“不错,一动不如一静,治国当如烹小鲜,当缓缓图之,大刀阔斧易伤根基,非社稷之福啊!”
勋贵一族也有几十人先后站出来表态,事关他们的利益集团,子嗣前途,不可能会置之不理。
好在罗昭云早就对门阀有忌惮,身边任用的大臣,已经是没落贵族的子弟,甚至多是没有门阀背景的才学之士,身居要职,这样可以钳制住贵族的喉舌,哪怕他们在反对,但是没有一品、正二品官员的做助力,就显得有点位卑言轻了。
同时,士大夫阶层也在反驳:“科举之事,关乎社稷,天下读书士子皆为圣人子弟,岂能不教而诛,任其埋没于乡野?而且贵族子弟,并非人人有才德,不少纨绔,难堪大用,需要天下英才为朝廷效力。”
“正所谓所琢非玉,难成大器,江山社稷不能光靠贵族子弟来支撑,当尽取人杰,为朝所用.......”
就在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都把目光和外援寻找到陛下身上,希望他站到自己一方,给予帮助和定论。
其实罗昭云早就有所准备,洞若观火,提前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场面发生,毕竟他的灵魂来自后世,整个历史发展方向,他看得很明白,所以,利弊问题的思考,视野的开阔,非这个时代人可比,也明白平衡之道,借力打力之法。
“温尚书,关于选官方面,除科举制外,还有哪些,可有拟定决议?”罗昭云询问礼部尚书。
温彦博拱手回道:“启禀陛下,一旦科举新制半步之后,在科举方面,尽量会做到公平、公开,一视同仁。但任官方面,除新科进士之外,还有庇荫选官、特推选官两种。所谓庇荫选官,一旦官宦子弟无科举高中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父辈的功勋、官职等,分配庇荫的名额,虽并非所有子嗣都有机会,但至少可以保证一个名额,通过庇荫途径,推荐贵族子弟,也能够进入择官范围,但庇荫选官的级别,会根据父辈的官级与爵位,降阶使用。”
满朝的文物官员,听到这句话,倒是沉默下来,庇荫的方式,就如同接班一样,可以选取一个子嗣,庇荫方式获得入职场的机会,不必科举,也能够做官,确保家族不过快衰败。但不过每一家都有好几个子嗣,这样选择哪个,需要他们做父亲的,自己选择了。
这样一来,哪怕勋贵大臣们,脸色也都稍好看一些,庇荫名额虽少,但至少没有一棍子打死,还是有机会的。只要推出一个子嗣来做官,其余子嗣送入学院读书,能考中的就自己靠,考不中又没机会庇荫入仕的,只能怪他自己没有能力和运气了。
朝廷上的敌对气氛,顿时不那么浓烈了,因为都很清楚,要完全地阻击对方,彻底打开豁口,是难以办到的,也不现实,只能各自退让一些,先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才行。
勋贵有了庇荫子弟的途径,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嗣,入朝为官,于是也就勉强同意了新的科举制度。而翰林院士大夫们,保住了这乡试、会试、殿试的选拔进士,扩招一百名额,那寒门士子的机会就增加很多,也就同意了保留庇荫的途径。
毕竟核心利益保住了,妥协让出的部分,勋贵门阀也可以让子嗣去读太学,然后科举,有机会中进士,而士大夫做官了,也有机会庇荫一下自己的子弟,可以说,相互增补了一下利益,有得有失,最后都彼此妥协了。
政治就是如此,都是妥协与交易的过程,让出部分利益,得到自己所需的利益,这才符合中庸之道,官途规则。
罗昭云平衡了两个阶层的关系,完成了朝廷新的布局,也甚为满意。
毕竟当前朝廷新立,官员缺少,执行机构的部门也都刚设立,许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工作还有些紊乱,所以需要通过科举,庇荫,两种途径,扩大人才的录取,使得朝廷各机构都能稳定运转。而且拉拢两个阶层的年轻人,对稳定不同阶层群体都有帮助。
“今天朝议就到这吧,各司衙机构,回去将与本部门相关的事情定好,有条不紊地开展,重要差事,不得延误,更不得欺上瞒下,及时像上面沟通。”
“遵陛下圣喻。”大臣们拱手施礼,恭敬唱喏。
罗昭云起身,然后朝着侧面的殿门走去,这是去往后宫的路线,他一边走,一边挥手示意,可以散朝了。
“恭送陛下——”
罗昭云点点头,不再言语,转身的时候,嘴角溢出一丝笑容,这只是他对门阀动手的第一步,不像隋炀帝那样粗暴,而是通过科举这种软刀子,先网络寒门人才,冲抵勋贵大臣的比例,一点点削弱其影响。
不过,他心中也明白,这只是朝廷利益集团阶层之争的开始,日后朝堂之争还多着呢,比如文官与武将的关系,门阀与寒门晋升的关系,关陇与东方中原的关系,南北不平衡的关系,贵族乡绅与平民土地所属关系等等......
任重而道远啊!
朝堂之上,已陷入了僵局,官员们在相互激烈辩论着,牵扯到了两大利益集团,未来的地位,还有子孙的前途、家族的兴衰,不可谓不敏感。
罗昭云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他就是要达到这种目的,挑起因军功权势而存在百年的门阀勋贵大臣阶层,与饱读儒学、史书的士大夫阶层,相互之争。暂时寒门士子很少,没有话语权,所以罗昭云有意把寒门读书人,也划入士大夫阶层,让他们争辩,最后不得不相互退让、妥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勋贵大族已经掌控社会的上等阶层百年,不宜妄动。”
“不错,一动不如一静,治国当如烹小鲜,当缓缓图之,大刀阔斧易伤根基,非社稷之福啊!”
勋贵一族也有几十人先后站出来表态,事关他们的利益集团,子嗣前途,不可能会置之不理。
好在罗昭云早就对门阀有忌惮,身边任用的大臣,已经是没落贵族的子弟,甚至多是没有门阀背景的才学之士,身居要职,这样可以钳制住贵族的喉舌,哪怕他们在反对,但是没有一品、正二品官员的做助力,就显得有点位卑言轻了。
同时,士大夫阶层也在反驳:“科举之事,关乎社稷,天下读书士子皆为圣人子弟,岂能不教而诛,任其埋没于乡野?而且贵族子弟,并非人人有才德,不少纨绔,难堪大用,需要天下英才为朝廷效力。”
“正所谓所琢非玉,难成大器,江山社稷不能光靠贵族子弟来支撑,当尽取人杰,为朝所用.......”
就在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都把目光和外援寻找到陛下身上,希望他站到自己一方,给予帮助和定论。
其实罗昭云早就有所准备,洞若观火,提前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场面发生,毕竟他的灵魂来自后世,整个历史发展方向,他看得很明白,所以,利弊问题的思考,视野的开阔,非这个时代人可比,也明白平衡之道,借力打力之法。
“温尚书,关于选官方面,除科举制外,还有哪些,可有拟定决议?”罗昭云询问礼部尚书。
温彦博拱手回道:“启禀陛下,一旦科举新制半步之后,在科举方面,尽量会做到公平、公开,一视同仁。但任官方面,除新科进士之外,还有庇荫选官、特推选官两种。所谓庇荫选官,一旦官宦子弟无科举高中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父辈的功勋、官职等,分配庇荫的名额,虽并非所有子嗣都有机会,但至少可以保证一个名额,通过庇荫途径,推荐贵族子弟,也能够进入择官范围,但庇荫选官的级别,会根据父辈的官级与爵位,降阶使用。”
满朝的文物官员,听到这句话,倒是沉默下来,庇荫的方式,就如同接班一样,可以选取一个子嗣,庇荫方式获得入职场的机会,不必科举,也能够做官,确保家族不过快衰败。但不过每一家都有好几个子嗣,这样选择哪个,需要他们做父亲的,自己选择了。
这样一来,哪怕勋贵大臣们,脸色也都稍好看一些,庇荫名额虽少,但至少没有一棍子打死,还是有机会的。只要推出一个子嗣来做官,其余子嗣送入学院读书,能考中的就自己靠,考不中又没机会庇荫入仕的,只能怪他自己没有能力和运气了。
朝廷上的敌对气氛,顿时不那么浓烈了,因为都很清楚,要完全地阻击对方,彻底打开豁口,是难以办到的,也不现实,只能各自退让一些,先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才行。
勋贵有了庇荫子弟的途径,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嗣,入朝为官,于是也就勉强同意了新的科举制度。而翰林院士大夫们,保住了这乡试、会试、殿试的选拔进士,扩招一百名额,那寒门士子的机会就增加很多,也就同意了保留庇荫的途径。
毕竟核心利益保住了,妥协让出的部分,勋贵门阀也可以让子嗣去读太学,然后科举,有机会中进士,而士大夫做官了,也有机会庇荫一下自己的子弟,可以说,相互增补了一下利益,有得有失,最后都彼此妥协了。
政治就是如此,都是妥协与交易的过程,让出部分利益,得到自己所需的利益,这才符合中庸之道,官途规则。
罗昭云平衡了两个阶层的关系,完成了朝廷新的布局,也甚为满意。
毕竟当前朝廷新立,官员缺少,执行机构的部门也都刚设立,许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工作还有些紊乱,所以需要通过科举,庇荫,两种途径,扩大人才的录取,使得朝廷各机构都能稳定运转。而且拉拢两个阶层的年轻人,对稳定不同阶层群体都有帮助。
“今天朝议就到这吧,各司衙机构,回去将与本部门相关的事情定好,有条不紊地开展,重要差事,不得延误,更不得欺上瞒下,及时像上面沟通。”
“遵陛下圣喻。”大臣们拱手施礼,恭敬唱喏。
罗昭云起身,然后朝着侧面的殿门走去,这是去往后宫的路线,他一边走,一边挥手示意,可以散朝了。
“恭送陛下——”
罗昭云点点头,不再言语,转身的时候,嘴角溢出一丝笑容,这只是他对门阀动手的第一步,不像隋炀帝那样粗暴,而是通过科举这种软刀子,先网络寒门人才,冲抵勋贵大臣的比例,一点点削弱其影响。
不过,他心中也明白,这只是朝廷利益集团阶层之争的开始,日后朝堂之争还多着呢,比如文官与武将的关系,门阀与寒门晋升的关系,关陇与东方中原的关系,南北不平衡的关系,贵族乡绅与平民土地所属关系等等......
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