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wx.cc,朱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还在教书?读经讲经?”
继宗点点头,反问:“教经书不好?”
“侄子,再教那些,不合潮流了。如今提倡学西洋。人家泰西重工艺,重职业,教农业,教工业,教商业,轻玄学,轻伦理,讲究学以实用,用在经济上,用在富强上。眼目下,重庆就办了好些实业学堂,比如,算学堂、农学堂、经济学堂,讲究实业救国了。”
继宗一笑:“我们学堂也开了这些科。”
“侄子,你不要笑。我晓得,你把‘子曰’读多了,读迂了。但是,三爸给你讲实话,跟不上潮流要吃亏。这么说嘛,你答不答应教实业课程,比如,教农业,教蚕桑。”
“我不会教呀。”除了“四书五经”,他确实不会。
“你若答应,可以先去重庆学,我给你找学堂。学会了,回来当你的老师。教农业,教蚕桑。不管对你还是对涪州黎民,百利而无一害。”
三爸在大地方一住,确实眼界宽了。他的筹划,不仅可行,对本地确有利。涪州号称“小成都”,米粮蚕丝油菜在川省屈指可数。不过,他朱举人哪能离开四书五经?二十多年寒窗苦读,唯一看家本事啦。何况,而今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何谓体?根本也,首脑也。人之魂灵,体之精髓,为人之基、立国之道,不能变也。而用者,乃使用、利用、实用,为体所用、为体服务,乃末也,西学为中学利用,服务也。那么,何以崇西洋而弃中学?不要孔孟圣贤,岂不数典忘祖?本末倒置?所以,修身不能少,经史不能丢,四书五经还得讲,鼎固人心之道也。
朱举人转弯抹角推脱:“我这把年纪,还去学那些么。”
“有何不可?不要舍不得‘子曰’,放下面子嘛。”
婆婆大姑三爸到西厢房的黑漆太师椅上坐下。漂亮妈妈说去煮‘幺台’,进了灶房。
此时,婆婆一坐下,马上指责三爸:“永仁,哪个像你,婆娘在屋头累,你在外头讨小,你爸爸要是没走,不遭气死才怪。伤风败俗!”
大姑知道三爸不仅有了新家室,还给朱门添了个重庆崽儿,只好劝道:“妈,生米煮成熟饭,再说也晚了。而今,大地方不像我们乡头,三妻四妾多了。”
婆婆反驳:“照你说,你男人也该讨小啦?”
“他死人敢!”大姑吼道。因为大姑厉害,马姑爷才没敢纳妾,换个人也是三妻四妾了。
婆婆继续指责三爸:“走了这么多年,不回来不说,信都少得很,今天哪么想起了?你还晓得有我这个要死不活的妈?”婆婆用手绢揩揩眼睛。
大姑仍然劝:“妈,莫说了,三弟在外面做生意不容易。”
“他不容易?乡头容易吗?他婆娘一个人拖四个娃儿,要上坡做活路,还要管娃儿妹崽。娃儿读不得书,她不着急?她不苦?看看你大哥一家,哪个像你?只图各人安逸,不管婆娘儿女。”
大概三爸没想到老人家精力还这么好,脑壳这么清醒,只笑,不答。他之返乡,一则扫墓,二是看妈,担心最后一见。
太阳隐山,暮意渐浓。牛羊归圈,鸡鸭归笼。不一阵,爸爸三妈四爸四妈和几个弟弟,或扛锄头或背背篼或牵着牛,陆续从竹林小路进院坝。原来二爸也跟在后面。
正是小春保苗时节,油菜饱籽、小麦饱浆、碗葫豆饱颗粒。不过,今春此时,庄稼饱籽期即将结束,转而成熟,春旱不再怕,“倒春寒”不会来,只要不刮大风,不打“雪蛋子”,小春丰收在望。此作物期,施粪水用不上,顶多拔点草,扯点杂苗,或者简单薅苗松土。田里活路稍多,做秧田,耙田泥,洒粪水,倘若精耕细作,再赶牛下田,深翻一次水田。总之,农活不多。然而朱家上下,该上坡下地的,该割草喂牛的,不用朱永忠指派,各就各位。长工自然干犁牛担抬重活,到得农忙再雇三五短工,一年的农活完呱了。
大姑和继宗迎至院坝。爸爸笑着招呼大姑:“大姐,回来了。马老表没来?”
“我才不要他死人来。他各人父母的墓都不去扫,只晓得抽大烟。”
庚子从东厢房跑出:“公公,我回来了。”
爸爸眼睛发热,顺势抱起扑到跟前的庚子:“长胖了,长白了。”
全家多年没聚这么多这么齐,婆婆笑眯了。人多菜多,全靠妈妈一人,夜宵吃得稍晚。
大姑问:“永孝,槽门口两头狮子是你雕的?”
“献丑了。”永孝二爸双手一拱,说。他本在外地修庙塑佛,方才赶回扫墓。
“他塑的菩萨像活人,雕的石狮子见了就怕。就像你们爸爸,学啥子像啥子,快得很。”婆婆夸道,一脸自豪。
大姑转向爸爸,说:“永忠,你莫上坡了,管好家就够了。那么多田土,再雇两个长工嘛。要不然,把田土佃完,坐着收租谷!”
三爸也劝:“对头,大哥,你们粮食吃得完?怕是几个仓都装满了。现今重庆的谷米贱得很。小河下去的米船,囤在磁器口,排好长,莫人要,求我们收,我们砍了好多价才收了!再好的米,风车一吹,也要吹出,碎米遍地,给脚踩。”
听说三爸这些年,大斗买进,小斗卖出,冒斗买进,平斗卖出,赚了不少银两,可全给小婆子拿走了,他像根吸水管,这头吸进,那头别人接走。
“叭!”婆婆突然猛拍椅圈,“老三,你还好意思说!你大哥还在种田,你婆娘儿子还在种田,你就那么整庄稼人,还有良心没有?”
“妈,”三爸辩解。
婆婆继说:“我们读书人家,讲究行善积德,你哪么学不到?整农人你就学到了。乡头把谷米撒了,都要遭骂,你还把米给脚踩,不怕遭雷打?”
爸爸幺爸看着老太太,两眼潮热。稻谷粮食,全是农人汗水浇出来的呀。
三爸赶忙辩解:“妈,我是劝大哥莫种那么多田,粮食贱得很,费力不找钱。”
“再费力还要吃饭!不种谷子,你当神仙?”婆婆气消了些,放慢话语,“我也喊他佃些田土出去,他们非要各人种,就像你们老子。”
三爸说:“继宗说要把明理带去县城,我要把大儿带去重庆,一下走两个,人少了,大哥,莫做那么多田土了,再佃些出去。”
婆婆却说:“把你婆娘也带走!莫留在屋头。”
“老三,把三弟媳带去,给重庆人看看,我们朱家选的媳妇弱不弱?”大姑也劝。
“她啥也做不来,带她去做啥嘛。”三爸苦笑。
婆婆激动起来:“走!你们都给我走!我老太婆走不动了,守老窝子,守老祖坟!哪天眼睛一闭,去找你们爸爸。”
三爸不再说话,转身打开藤条箱,里面全是买回的洋火洋碱洋油洋烟洋灯等,还说洋布放在大布包里,婆婆爸妈等都有份。
婆婆不在意,淡然道:“我还穿得几天?给玉兰做衣服。”
“有她一份。”三爸说。(未完待续)
“还在教书?读经讲经?”
继宗点点头,反问:“教经书不好?”
“侄子,再教那些,不合潮流了。如今提倡学西洋。人家泰西重工艺,重职业,教农业,教工业,教商业,轻玄学,轻伦理,讲究学以实用,用在经济上,用在富强上。眼目下,重庆就办了好些实业学堂,比如,算学堂、农学堂、经济学堂,讲究实业救国了。”
继宗一笑:“我们学堂也开了这些科。”
“侄子,你不要笑。我晓得,你把‘子曰’读多了,读迂了。但是,三爸给你讲实话,跟不上潮流要吃亏。这么说嘛,你答不答应教实业课程,比如,教农业,教蚕桑。”
“我不会教呀。”除了“四书五经”,他确实不会。
“你若答应,可以先去重庆学,我给你找学堂。学会了,回来当你的老师。教农业,教蚕桑。不管对你还是对涪州黎民,百利而无一害。”
三爸在大地方一住,确实眼界宽了。他的筹划,不仅可行,对本地确有利。涪州号称“小成都”,米粮蚕丝油菜在川省屈指可数。不过,他朱举人哪能离开四书五经?二十多年寒窗苦读,唯一看家本事啦。何况,而今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何谓体?根本也,首脑也。人之魂灵,体之精髓,为人之基、立国之道,不能变也。而用者,乃使用、利用、实用,为体所用、为体服务,乃末也,西学为中学利用,服务也。那么,何以崇西洋而弃中学?不要孔孟圣贤,岂不数典忘祖?本末倒置?所以,修身不能少,经史不能丢,四书五经还得讲,鼎固人心之道也。
朱举人转弯抹角推脱:“我这把年纪,还去学那些么。”
“有何不可?不要舍不得‘子曰’,放下面子嘛。”
婆婆大姑三爸到西厢房的黑漆太师椅上坐下。漂亮妈妈说去煮‘幺台’,进了灶房。
此时,婆婆一坐下,马上指责三爸:“永仁,哪个像你,婆娘在屋头累,你在外头讨小,你爸爸要是没走,不遭气死才怪。伤风败俗!”
大姑知道三爸不仅有了新家室,还给朱门添了个重庆崽儿,只好劝道:“妈,生米煮成熟饭,再说也晚了。而今,大地方不像我们乡头,三妻四妾多了。”
婆婆反驳:“照你说,你男人也该讨小啦?”
“他死人敢!”大姑吼道。因为大姑厉害,马姑爷才没敢纳妾,换个人也是三妻四妾了。
婆婆继续指责三爸:“走了这么多年,不回来不说,信都少得很,今天哪么想起了?你还晓得有我这个要死不活的妈?”婆婆用手绢揩揩眼睛。
大姑仍然劝:“妈,莫说了,三弟在外面做生意不容易。”
“他不容易?乡头容易吗?他婆娘一个人拖四个娃儿,要上坡做活路,还要管娃儿妹崽。娃儿读不得书,她不着急?她不苦?看看你大哥一家,哪个像你?只图各人安逸,不管婆娘儿女。”
大概三爸没想到老人家精力还这么好,脑壳这么清醒,只笑,不答。他之返乡,一则扫墓,二是看妈,担心最后一见。
太阳隐山,暮意渐浓。牛羊归圈,鸡鸭归笼。不一阵,爸爸三妈四爸四妈和几个弟弟,或扛锄头或背背篼或牵着牛,陆续从竹林小路进院坝。原来二爸也跟在后面。
正是小春保苗时节,油菜饱籽、小麦饱浆、碗葫豆饱颗粒。不过,今春此时,庄稼饱籽期即将结束,转而成熟,春旱不再怕,“倒春寒”不会来,只要不刮大风,不打“雪蛋子”,小春丰收在望。此作物期,施粪水用不上,顶多拔点草,扯点杂苗,或者简单薅苗松土。田里活路稍多,做秧田,耙田泥,洒粪水,倘若精耕细作,再赶牛下田,深翻一次水田。总之,农活不多。然而朱家上下,该上坡下地的,该割草喂牛的,不用朱永忠指派,各就各位。长工自然干犁牛担抬重活,到得农忙再雇三五短工,一年的农活完呱了。
大姑和继宗迎至院坝。爸爸笑着招呼大姑:“大姐,回来了。马老表没来?”
“我才不要他死人来。他各人父母的墓都不去扫,只晓得抽大烟。”
庚子从东厢房跑出:“公公,我回来了。”
爸爸眼睛发热,顺势抱起扑到跟前的庚子:“长胖了,长白了。”
全家多年没聚这么多这么齐,婆婆笑眯了。人多菜多,全靠妈妈一人,夜宵吃得稍晚。
大姑问:“永孝,槽门口两头狮子是你雕的?”
“献丑了。”永孝二爸双手一拱,说。他本在外地修庙塑佛,方才赶回扫墓。
“他塑的菩萨像活人,雕的石狮子见了就怕。就像你们爸爸,学啥子像啥子,快得很。”婆婆夸道,一脸自豪。
大姑转向爸爸,说:“永忠,你莫上坡了,管好家就够了。那么多田土,再雇两个长工嘛。要不然,把田土佃完,坐着收租谷!”
三爸也劝:“对头,大哥,你们粮食吃得完?怕是几个仓都装满了。现今重庆的谷米贱得很。小河下去的米船,囤在磁器口,排好长,莫人要,求我们收,我们砍了好多价才收了!再好的米,风车一吹,也要吹出,碎米遍地,给脚踩。”
听说三爸这些年,大斗买进,小斗卖出,冒斗买进,平斗卖出,赚了不少银两,可全给小婆子拿走了,他像根吸水管,这头吸进,那头别人接走。
“叭!”婆婆突然猛拍椅圈,“老三,你还好意思说!你大哥还在种田,你婆娘儿子还在种田,你就那么整庄稼人,还有良心没有?”
“妈,”三爸辩解。
婆婆继说:“我们读书人家,讲究行善积德,你哪么学不到?整农人你就学到了。乡头把谷米撒了,都要遭骂,你还把米给脚踩,不怕遭雷打?”
爸爸幺爸看着老太太,两眼潮热。稻谷粮食,全是农人汗水浇出来的呀。
三爸赶忙辩解:“妈,我是劝大哥莫种那么多田,粮食贱得很,费力不找钱。”
“再费力还要吃饭!不种谷子,你当神仙?”婆婆气消了些,放慢话语,“我也喊他佃些田土出去,他们非要各人种,就像你们老子。”
三爸说:“继宗说要把明理带去县城,我要把大儿带去重庆,一下走两个,人少了,大哥,莫做那么多田土了,再佃些出去。”
婆婆却说:“把你婆娘也带走!莫留在屋头。”
“老三,把三弟媳带去,给重庆人看看,我们朱家选的媳妇弱不弱?”大姑也劝。
“她啥也做不来,带她去做啥嘛。”三爸苦笑。
婆婆激动起来:“走!你们都给我走!我老太婆走不动了,守老窝子,守老祖坟!哪天眼睛一闭,去找你们爸爸。”
三爸不再说话,转身打开藤条箱,里面全是买回的洋火洋碱洋油洋烟洋灯等,还说洋布放在大布包里,婆婆爸妈等都有份。
婆婆不在意,淡然道:“我还穿得几天?给玉兰做衣服。”
“有她一份。”三爸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