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1/2)
武林中文网 www.50wx.cc,论语注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疏]正义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包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疏]“子曰”至“共之”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要。“为政以德”者,言为政之善,莫若以德。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淳德不散,无为化清,则政善矣。“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譬,况也。北极谓之北辰。北辰常居其所而不移,故众星共尊之,以况人君为政以德,无为清静,亦众人共尊之也。
注“包曰”至“共之”
正义曰:案尔雅释天云:“北极谓之北辰。”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然则极,中也;辰,时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极;以正四时,故曰北辰。汉书天文志曰:“中宫太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是众星共之也。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于正。”
[疏]“子曰”至“无邪”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诗三百”者,言诗篇之大数也。“一言以蔽之”者,蔽,犹当也。古者谓一句为一言。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注“孔曰:篇之大数”
正义曰:案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疏]“子曰”至“且格”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以德之效也。“道之以政”者,政,谓法教;道,谓化诱。言化诱于民,以法制教命也。“齐之以刑”者,齐,谓齐整;刑,谓刑罚。言道之以政而民不服者,则齐整之以刑罚也。“民免而无耻”者,免,苟免也。言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罚,则民皆巧诈苟免,而心无愧耻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者,德,谓道德;格,正也。言君上化民,必以道德。民或未从化,则制礼以齐整,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修而归正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
[疏]“子曰”至“逾矩”
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于是乃志于学也。“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孟懿子问孝。孔曰:“鲁大夫仲孙何忌。懿,谥也。”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郑曰:“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将问于樊迟,故告之。樊迟,弟子樊须。”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疏]“孟懿”至“以礼”
正义曰:此章明孝必以礼。“孟懿子问孝”者,鲁大夫仲孙何忌问孝道于孔子也。“子曰:无违”者,此夫子答辞也。言行孝之道,无得违礼也。“樊迟御”者,弟子樊须为夫子御车也。“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者,孟孙,即懿子也。孔子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而懿子与樊迟友善,必将问于樊迟,故夫子告之。“樊迟曰:何谓也”者,樊迟亦未达无违之旨,故复问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者,此夫子为言无违之事也。生,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属也。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之属也。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不即告孟孙者,初时意在简略,欲使思而得之也。必告樊迟者,恐孟孙以为从父之令是无违,故既与别,后告于樊迟,将使复告孟孙也。
注“孔曰”至“谥也”
正义曰:春秋定六年经书“仲孙何忌如晋”传曰“孟懿子往”是知孟懿子即仲孙何忌也。谥法曰:“温柔贤善曰懿。”
注“郑曰”至“樊须”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曰:“樊须字子迟,齐人,少孔子三十六岁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武,谥也。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疏]“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正义曰:此章言孝子不妄为非也。武伯,懿子之仲孙彘也,问于夫子为孝之道。夫子答之曰:“子事父母,唯其疾病然后可使父母忧之,疾病之外,不得妄为非法,贻忧于父母也”
注“马曰”至“父母忧”
正义曰:案春秋,懿子以哀十四年卒,而武伯嗣。哀公十七年左传曰:“公会齐侯于蒙,孟武伯相。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是武伯为懿子之子仲孙彘也。谥法:“刚强直理曰武。”
子游问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包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
[疏]“子游”至“别乎”
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敬。“子游问孝”者,弟子子游问行孝之道于孔子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者,此下孔子为子游说须敬之事。今之人所谓孝者,是唯谓能以饮食供养者也。言皆无敬心。“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者,此为不敬之人作譬也。其说有二:一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能有以养人者,但畜兽无知,不能生敬于人,若人唯能供养于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一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同其饥渴,饮之食之,皆能有以养之也。但人养犬马,资其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马也,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言无以别。明孝必须敬也。
注“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曰:“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注“包曰”至“畜之”
正义曰:云“孟子曰”者,案孟子尽心篇:“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赵岐注云:“人之交接,但食之而不爱,若养豕也。爱而不敬,若人畜禽兽,但爱而不能敬也。”引之以证孝必须敬。彼言“豕交之”此作“豕畜之”者,所见本异,或传写误。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马曰:“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曾是以为孝乎?”马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疏]“子夏问”至“孝乎”
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也。“子夏问孝”者,弟子子夏问于孔子为孝之道也。“子曰:色难”者,答之也。言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者,孔子又喻子夏,服劳、先食不为孝也。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曾,犹则也。言若家有劳辱之事,或弟或子服其勤劳,有酒有食,进与父兄饮食,汝则谓是以为孝乎?言此未孝也。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
[疏]“子曰”至“不愚”
正义曰:此章美颜渊之德。“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者,回,弟子颜渊也;违,犹怪问也;愚,无智之称。孔子言:我与回言,终竟一日,亦无所怪问。于我之言,默而识之,如无知之愚人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者,言回既退还,而省察其在私室与二三子说释道义,亦足以发明大体,乃知其回也不愚。
注“孔曰”至“如愚”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子曰:“视其所以,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观其所由,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曰:“廋,匿也。言观人终始,安所匿其情。”
[疏]“子曰”至“廋哉”
正义曰:此章言知人之法也。“视其所以”者,以,用也。言视其所以行用。“观其所由”者,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处也。“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者,廋,匿也;焉,安也。言知人之法,但观察其终始,则人安所隐匿其情哉?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隐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也。寻释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
[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义曰:此章言为师之法。温,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
注“温,寻也”
正义曰:案中庸云:“温故而知新。”郑注云:“温读如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熟矣,后时习之谓之温。”案左传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太宰嚭请寻盟。子贡对曰:‘盟可寻也。亦可寒也。’贾逵注云:“寻,温也。”又有司彻云:“乃热尸俎。”是寻为温也。言人旧学已精熟,在后更习之,犹若温故食也。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疏]“子曰:君子不器”
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之德也。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疏]“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正义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贡问于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答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小人比而不周。”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则反是。
注曰:“忠信为周。”
正义曰:鲁语文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包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疏]“子曰”至“则殆”
正义曰:此章言教学法也。“学而不思则罔”者,言为学之法。既从师学,则自思其馀蕴。若虽从师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也。“思而不学则殆”者,言但自寻思,而不往从师学,终卒不得其义,则徒使人精神疲劳倦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疏]“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正义曰:此章禁人杂学。攻,治也。... -->>
[疏]正义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包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疏]“子曰”至“共之”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要。“为政以德”者,言为政之善,莫若以德。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淳德不散,无为化清,则政善矣。“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譬,况也。北极谓之北辰。北辰常居其所而不移,故众星共尊之,以况人君为政以德,无为清静,亦众人共尊之也。
注“包曰”至“共之”
正义曰:案尔雅释天云:“北极谓之北辰。”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然则极,中也;辰,时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极;以正四时,故曰北辰。汉书天文志曰:“中宫太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是众星共之也。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于正。”
[疏]“子曰”至“无邪”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诗三百”者,言诗篇之大数也。“一言以蔽之”者,蔽,犹当也。古者谓一句为一言。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注“孔曰:篇之大数”
正义曰:案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疏]“子曰”至“且格”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以德之效也。“道之以政”者,政,谓法教;道,谓化诱。言化诱于民,以法制教命也。“齐之以刑”者,齐,谓齐整;刑,谓刑罚。言道之以政而民不服者,则齐整之以刑罚也。“民免而无耻”者,免,苟免也。言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罚,则民皆巧诈苟免,而心无愧耻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者,德,谓道德;格,正也。言君上化民,必以道德。民或未从化,则制礼以齐整,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修而归正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
[疏]“子曰”至“逾矩”
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于是乃志于学也。“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孟懿子问孝。孔曰:“鲁大夫仲孙何忌。懿,谥也。”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郑曰:“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将问于樊迟,故告之。樊迟,弟子樊须。”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疏]“孟懿”至“以礼”
正义曰:此章明孝必以礼。“孟懿子问孝”者,鲁大夫仲孙何忌问孝道于孔子也。“子曰:无违”者,此夫子答辞也。言行孝之道,无得违礼也。“樊迟御”者,弟子樊须为夫子御车也。“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者,孟孙,即懿子也。孔子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而懿子与樊迟友善,必将问于樊迟,故夫子告之。“樊迟曰:何谓也”者,樊迟亦未达无违之旨,故复问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者,此夫子为言无违之事也。生,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属也。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之属也。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不即告孟孙者,初时意在简略,欲使思而得之也。必告樊迟者,恐孟孙以为从父之令是无违,故既与别,后告于樊迟,将使复告孟孙也。
注“孔曰”至“谥也”
正义曰:春秋定六年经书“仲孙何忌如晋”传曰“孟懿子往”是知孟懿子即仲孙何忌也。谥法曰:“温柔贤善曰懿。”
注“郑曰”至“樊须”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曰:“樊须字子迟,齐人,少孔子三十六岁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武,谥也。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疏]“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正义曰:此章言孝子不妄为非也。武伯,懿子之仲孙彘也,问于夫子为孝之道。夫子答之曰:“子事父母,唯其疾病然后可使父母忧之,疾病之外,不得妄为非法,贻忧于父母也”
注“马曰”至“父母忧”
正义曰:案春秋,懿子以哀十四年卒,而武伯嗣。哀公十七年左传曰:“公会齐侯于蒙,孟武伯相。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是武伯为懿子之子仲孙彘也。谥法:“刚强直理曰武。”
子游问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包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
[疏]“子游”至“别乎”
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敬。“子游问孝”者,弟子子游问行孝之道于孔子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者,此下孔子为子游说须敬之事。今之人所谓孝者,是唯谓能以饮食供养者也。言皆无敬心。“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者,此为不敬之人作譬也。其说有二:一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能有以养人者,但畜兽无知,不能生敬于人,若人唯能供养于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一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同其饥渴,饮之食之,皆能有以养之也。但人养犬马,资其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马也,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言无以别。明孝必须敬也。
注“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曰:“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注“包曰”至“畜之”
正义曰:云“孟子曰”者,案孟子尽心篇:“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赵岐注云:“人之交接,但食之而不爱,若养豕也。爱而不敬,若人畜禽兽,但爱而不能敬也。”引之以证孝必须敬。彼言“豕交之”此作“豕畜之”者,所见本异,或传写误。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马曰:“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曾是以为孝乎?”马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疏]“子夏问”至“孝乎”
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也。“子夏问孝”者,弟子子夏问于孔子为孝之道也。“子曰:色难”者,答之也。言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者,孔子又喻子夏,服劳、先食不为孝也。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曾,犹则也。言若家有劳辱之事,或弟或子服其勤劳,有酒有食,进与父兄饮食,汝则谓是以为孝乎?言此未孝也。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
[疏]“子曰”至“不愚”
正义曰:此章美颜渊之德。“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者,回,弟子颜渊也;违,犹怪问也;愚,无智之称。孔子言:我与回言,终竟一日,亦无所怪问。于我之言,默而识之,如无知之愚人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者,言回既退还,而省察其在私室与二三子说释道义,亦足以发明大体,乃知其回也不愚。
注“孔曰”至“如愚”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子曰:“视其所以,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观其所由,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曰:“廋,匿也。言观人终始,安所匿其情。”
[疏]“子曰”至“廋哉”
正义曰:此章言知人之法也。“视其所以”者,以,用也。言视其所以行用。“观其所由”者,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处也。“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者,廋,匿也;焉,安也。言知人之法,但观察其终始,则人安所隐匿其情哉?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隐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也。寻释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
[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义曰:此章言为师之法。温,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
注“温,寻也”
正义曰:案中庸云:“温故而知新。”郑注云:“温读如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熟矣,后时习之谓之温。”案左传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太宰嚭请寻盟。子贡对曰:‘盟可寻也。亦可寒也。’贾逵注云:“寻,温也。”又有司彻云:“乃热尸俎。”是寻为温也。言人旧学已精熟,在后更习之,犹若温故食也。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疏]“子曰:君子不器”
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之德也。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疏]“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正义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贡问于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答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小人比而不周。”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则反是。
注曰:“忠信为周。”
正义曰:鲁语文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包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疏]“子曰”至“则殆”
正义曰:此章言教学法也。“学而不思则罔”者,言为学之法。既从师学,则自思其馀蕴。若虽从师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也。“思而不学则殆”者,言但自寻思,而不往从师学,终卒不得其义,则徒使人精神疲劳倦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疏]“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正义曰:此章禁人杂学。攻,治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