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wx.cc,于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命令,立即向敌群猛烈开炮。”
“于大人,万一伤到太上皇怎么得了。”石亨仍然为难。
于谦见瓦剌军已在竖起云梯,后续军队源源涌上,他从一兵士手中夺过火把,将炮捻点燃。“轰”的一声,大炮发出冲天的怒吼,炮火向瓦剌攻城的卒伍如天女散花般飞去,立时打倒了一大片,死伤者狼藉满地。乃公的脸也被击中流下鲜血,他不由得髙喊:“你们疯了,这里有太上皇呢。”
于谦高声命令:“所有炮火立刻齐发!谁敢延误,军法从事。”
大炮同时开火了,瓦剌军更是死伤惨重。乃达和袁彬将英宗挡在身下,乃公则去请示也先:“太师,明军炮火猛烈,这太上皇险些被击中,把他送到后方去吧,别再给打死了。”
“哼!叫他死在自家的炮火中,也算他死得其所。”也先在赌气。
伯颜帖木儿劝道:“兄长,不能让他死,姓朱的还有用。”喜宁近前建议:“太师,德胜门是于谦亲自守卫,火力强,他又不顾朱祁镇的生死。何不换一个城门攻击,不信别的守将就敢向他们的太上皇开炮。”
“有理。”也先作出决定,调整了作战部署,“重新组织两万精兵,以朱祁镇为前导,攻打西直门。”
西直门的守将刘聚,看见敌人蜂拥而至,命令部下:“做好准备,本将军一声令下立即开炮。”
副将提醒道:“刘将军,这炮只怕开不得。”
“为何?”
“你看,”副将用手一指,“那前面的穿龙袍者,不就是太上皇吗?开炮一旦伤及太上皇那还了得。”
“这,这该如何是好?”刘聚真的犯愁了。
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副将也急了:“刘将军,怎么办,打还是不打?再不打敌人就攻上来了。”
“待本将军立刻去请示于大人,打与不打请他定夺。”刘聚转身要走。
于谦乘马来到:“不用请示了,立即开炮。”
“那,真要击中太上皇,如何向万岁和孙太后交代?”刘聚还是担心。
“开炮时尽量躲避着太上皇。”于谦指示。
“可是这炮火不长眼,也许就失手碰到,那可就非死即伤啊。”刘聚依然不敢开炮。
“万一碰上,那就是太上皇命该如此。”于谦态度坚决,“无论如何不能让敌人以太上皇为掩护攻进城来,如若城破,全城百姓还焉有性命。当此之际,万民为重君为轻。”
“这个,于大人你敢这样说,末将等可万万不敢。”
敌人又已竖起云梯,开始爬城了。于谦急了,怒吼一声:“再不开炮,本官就把你丢下城去。”
刘聚再也不敢迟误了,下令兵士开炮。顿时,百炮齐鸣,火光冲天,瓦剌兵士又是成片倒下。也先眼见得以英宗为掩护的进攻受挫,急忙下令退军。
瓦剌对北京的攻击暂时停止,战场处于平静状态。
几天一转眼过去了,人们对于战场的平静开始说三道四。对于北京城固若金汤的防御,对于瓦剌在城下进攻的接连失败,他们不认为是取得了胜利,反而对于谦提出了各种指责:
“太上皇困在敌营不能救回,国格何在?有失国威啊。”
“敌人屯兵城下,这何时是头啊?”
“堂堂国都为敌所困,大明却无能为力,这个兵部尚书不称职。”
“长此以往,城内坐吃山空,不是敌人攻进来把官民杀死,我们自己也全都得饿死。”
于谦当然不会听不到种种议论,这几天无战事,他抽空在城楼稍事休息。躺了片刻,心中思绪奔涌,起身执笔在纸上题诗:
坐拥红炉尚却寒,边城况是铁衣单。
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未解按。
主将拥麾方得意,迂腐抚剑漫兴叹。
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众安。
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胜利的向往,及黎民对和平的期待。
意犹未尽,于谦执笔再成一诗:
露布星驰上玉京,
三边寇虏一时平。
人间玉石铭勋业,
天上银河洗甲兵。
熊虎有劳咸进秩,
犬羊无计可偷生。
从今海宁风尘静,
庙算应知出圣明。
石亨匆匆走进来:“于大人,末将有事禀报。”
“莫非有新的军情?”
“不是军情,亦与军情有关。”石亨显得忧心忡忡,“而今朝野议论纷纷,对我们的拒敌方略颇多指责。前几天还是零星有闻,现在已是甚嚣尘上,末将不敢不向大人禀报。”
“可是指责本官怯战?”
“大人,强敌当前,我们的战略是正确的。”石亨对于谦的做法持拥护态度,“敌人远道而来,补给困难,粮草难以为继,求战心切,我军正当以坚城阻敌,待其气馁粮荒,再以养精蓄锐之师,出城击之,即使不能全歼瓦剌大军,也必能将其击溃解京城之围。”
“可是,百官们等不及,就连万岁也等不及了。他们,包括京城的百姓,都急于见到一场胜利,所以本官不得不改变战争的方略了。”
“大人的意思是?”
“列队出击。”
“万万使不得呀!”石亨显得异常焦急,“大人,不出战主动权握在我方之手,而出战则是与强敌硬碰,胜负难以预料,一旦失利,局面将不可收拾,无论如何,不可出战。”
“石将军的主张是稳操胜券,本官岂能不知。但出战也有胜算,眼下我方的士气旺盛,上下同仇敌忾,只要指挥得当,完全可以一战而胜“大人,这种硬碰硬的仗,还是不打为宜。”石亨提醒,“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万一不能取胜,大人的名誉毁于一旦不说,京城不保,万岁都要逃难,大明的江山危矣。”
“你不要再说了于谦吩咐,“传本部堂帅令,所有总兵以上武职,立即到部听取军令。”
“这,大人……”石亨还想规劝。
于谦沉下脸来:“不得有误:
“遵令。”石亨忧心忡忡地下去传令。
各位将军本都是枕戈待旦时刻不离职守,很快陆续来到兵部。于谦见人已到齐,用夺人的目光环视在场的将领:“诸位,本官已决定出兵迎敌,因为这是一场恶战,由我和石将军出战,各将要百倍瞀惕,严防敌人偷袭各门。如若有失,一律处以死罪众将同声回应:“大人放心,我等一定忠于职守,不给瓦剌可乘之机“吴大人“下官在。”兵部侍郎吴宁回答。
“本官带一万人马出城后,你要将德胜门紧闭。倘若我军战败,绝对不得开城放人入城。”
“这吴宁觉得不可思议,“大人,胜败皆兵家常事,万一失利,不让开城门接应,大人安全有碍那还了得。”
于谦语气严厉:“此番出战,本官与石将军,若不顾兵士先退,石将军斩我,本官斩石将军。兵士若不顾将官先退者,后队立斩前队。无论军将,皆须死战,报效国家,正此当时。”
众人明白,于谦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此战不胜,则以死尽忠。若想活命,则必当死战获胜。在场将领无不精神振奋:“誓死血战,击败瓦刺,活捉也先,救回太上皇。”
煙锵的誓言在兵部大堂上回荡,只有石亨的声音不够响亮。因为他认为,于谦这样死拼太不值得。以坚城消耗敌人,完全有必胜的把握,这样与敌硬拼,战场是刀枪无眼,说不定自己也可能遇到意外,那就太不值了。他在心中默默祈祷,愿神明保佑自己无事,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激战德胜门西斜的阳光射进房中,照得床帐分外明亮。歪靠在床头的琴娘,病低恹懒洋洋,瘦弱得没有一丝力气。虽说在于家衣食无忧,可她始终也不开心。父亲临咽气时叮嘱的话一直响在耳边:“闺女,于大人是个忠正之士,又慊音律,你可以托付终身。”自从来到于家,方知于谦已是丧偶独身,觉得这是上天赐予的大好时机。原本想做二房亦可的她,内心中甘愿做填房了。可是,于谦似乎看不出对她有一点情意,而将悼念亡妻的诗文予她,分明就是拒绝她的爱意。近来,京城战事吃紧,于谦几乎已是月余未曾踏入家门,使得她的心越发空落落,连琴也懒得弹,自己感觉是大病在身,而思念之情愈甚,眼前总是现出于谦的身影。
想着想着,她咬牙挺起身,手扶墙壁挪到桌前,用微微发抖的手,提起了玉管,铺展开素笺,饱蘸浓墨,作了一首诗:
独守空闺抑愁肠,咫尺天涯路茫茫。
喜偽枝头腾飞去,灯花风口化烟伤。
锦书难寄心欲碎,痴情易老意悲凉。
安得冰人从天降,幽魂追梦到他乡。
诗写好了,也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可如何让于谦看到呢?等他回来,显然是没有时候,她不想这么无限期地等下去。琴娘向窗外张望,瞧见于广正急步走进院中。她移步门前喊道:“二公子,请留步。”
于广循声望见是琴娘在叫他,便走到门前:“琴娘姑娘,呼唤我有何吩咐?”
琴娘犹豫一下:“奴家想烦劳二公子,给于大人捎去一封信“这,”于广也不免沉吟,“父亲统率全军保卫京城,月余不得还家,想必是战事紧张,若无大事,何必传书。”
琴娘想想也是:“如此说,奴家唐突了。”
于广说过之后又觉不妥:“姑娘,你的信既已写好,我便为你送达父亲处也无妨。如其不然,还不知多久他才能回家看看。”
琴娘还是想要于谦看到她的诗:“如此,有劳二公子了。”她把封好的信函递过去。
于广为使琴娘放心:“我这就去德胜门父亲军前。”
望着于广渐行渐远直至不见的背影,琴娘心中分外不安起来。在这强敌压境的紧要关头,自己向于谦倾诉衷情是否合适?会不会影响于大人的军务。琴娘已经有些后悔了。
德胜门的城楼高大而又挺拔,每个垛口都有一尊粗口径的铁炮。灰瓶、滚木、磘石在城头堆满,守城的兵士严阵以待。兵部侍郎吴宁用手往下一指:“二公子你看,那不就是于大人。”
于广这才认出那顶盔贯甲在马上的大将,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实在是难以想象,本是文官的父亲,如今竟披挂起来上阵了。但父亲手中并无长兵器,腰间只有一柄宝剑。这要是敌人冲过来,他可如何迎敌呀?
于广为父亲担忧:“吴大人,我父亲他,可是个文官哪。”
“不妨事,他的身旁有大将石亨保护,想来无有危险。”吴宁叹息着,“而今大厦将倾,唯有于大人这独木可支。虽说是文官,他也只能上阵了。”
城下的战场上,也先迟迟没有发动进攻。石亨心中无底:“于大人,双方不能就这样耗着,若不然我军发起攻击。”
“不,要等敌军先动。”于谦自有他的主张,“你不是说过,敌人粮草有限急于求战,我军偏偏不动,倒要看看瓦剌如何冲锋。”
石亨不无担优地说:“末将看,也先怕是有阴谋。”
于谦心中有数:“他无非是分兵偷袭或是声东击西,本官早有布防,何惧他玩什么鬼花样。”
对面瓦刺的阵地上,伯颜帖木儿已是手痒难耐:“兄长,就这么干揪着啊。你不是盼明军出战吗?而今于谦亲自出城了,你为何反倒犹豫不决了?让小弟带兵冲他一下。”
也先奸诈地一笑:“贤弟,仗有你打的,而且还是硬仗,不过不是攻打于谦,而是要你进攻西直门。”
“这却为何?”
“这叫声东击西。”也先解释,“为兄这里是佯攻,而你那里是主攻。西直门我军已攻打一次未能攻下,明军以为我军不会再次攻打该门。而我军探马得到情报,守门大将刘聚业已带走一半人马,我断定是出城抄我军的后路。彼处只有副将孙镗统率剩下的一半人马防守,因而西直门是明军的软肋。从西直门打进北京,就是我军的最佳选择。”
“兄长真天才也。”伯颜帖木儿连声称赞,“但不知给我多少人马?”
“为兄给你两万精骑,你一定要拿下西直门,立下这盖世奇功。”也先鼓励胞弟,“我这里向明军发动猛攻,使于谦误以为这里是主攻方向,待我这里激战正酣时,你就全力突然攻取西直门。”
“兄长放心,小弟定当一鼓作气拿下西直门。”伯颜帖木儿带领两万骑兵,悄悄向西直门运动。
也先最小的弟弟孛罗不满了:“大哥,你也太偏心了,把功劳都给二哥了,他吃肉,我连汤都喝不着。”
“小弟莫急。”也先安抚道,“从土木堡交战看,明军基本是不堪一击,这吃肉的好事有你的。为兄给你一万马军,命你立即向对面的于谦发起进攻。那于谦本是文职,你一个冲锋上去,他立刻就得垮掉。说不定你就可以顺势攻入德胜门,那时谁先进入北京,还是个未知数,也许这头功就是你的。”
“小弟遵令!”孛罗认为生擒于谦攻进北京是易如反掌,因为他在土木堡也与明军交过手,这打胜仗实在是太容易了。
也先将手猛地一挥:“出击!”
瓦剌骑兵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向前。真不愧为训练有素的队伍,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全不顾忌对方拦截和阻击。可是,明军阵形保持着原样,没人行动迎敌,也无任何动作,甚至连箭都没有放出。孛罗更加大胆了,他认为明军就是胆小怯战。当他的马军冲进两侧是民居的街道时,于谦命令点响号炮,突然间,民房内火枪齐发,枪声大作,瓦剌军人马目标大,顿时纷纷中弹倒下。而与此同时,他们离明军已很近,明军阵中乱箭齐发,冲在前面的瓦剌兵也都纷纷落马。受到这样三面围攻,部下一时间大多死伤,孛罗有些蒙了。他竭力想控制住局面,在马上髙喊:“不要乱,立即撤军!”
民居中埋伏的是明军最为精锐的神机营,这是于谦的神来之笔,在昨夜他就命令一式火枪的两千名神机营兵将,携带干粮和饮水,进入被遗弃的民居里埋伏。单等号炮一响,立时从民居中火枪齐发毙敌。于谦还特别嘱咐神机营统领,安排两名神枪手,专打敌人的统兵大将。孛罗这一喊,立时暴露了身份,两个神枪手同时开火,孛罗连中两枪,在马上晃了晃身子,扑通栽下马去。本已重伤的他,哪里还能站起,战场上乱马杂沓,转瞬间即被踏为肉酱。可叹这个孛罗,头功没有抢到,反倒最先丢了性命。
于谦见敌人大部死伤,巳毫无抵抗之力,将手中令旗一举,一千名早已待命的精骑,像狂风闪电一样冲出本队,追逐着瓦剌的残兵,肆意大杀大砍。但见瓦剌兵马接二连三倒下,残余的瓦剌军,眼见得剩不下几十骑。孛罗这一万人马,基本上已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西直门的战斗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孛罗这里一进攻,伯颜帖木儿就驱动两万军马扑向西直门。孙镗也是两万人马在城下列阵,双方战有半个时辰,孙镗渐次不支。因为大将刘聚已将两万人马带走,剩下这两万虽说兵力与瓦剌相当,但战斗力显然远远不及瓦剌。明军已损折几千人,孙镗实在顶不住敌人的攻势了,便退回城下向城头高喊:“程大人,快快开门,放我们进城把守城门的兵部给事中程信,他也看见了孙镗真的不是瓦剌矣的对手,但他万万不敢开门:“孙将军,于大人已有严令,只能出战,不得开门进城。连于大人自己都在城外,你也只能死战了。”
“程大人,瓦刺兵锋甚锐,我军确实难以抵挡,你若不开城门,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弟兄们死于阵前?。”
“孙将军,我若有违军令开城便是死罪,而你也难逃军法,”程信激道,“反正也是死,何不死在战场上,也落得个烈士的英名,家人也能受到抚恤。回头去,跟瓦剌拼了吧。”
孙镗一见进城无望,也只有拼命一条路了。他对部下的将士说道:“弟兄们,进城还落一个退缩逃跑的罪名,反正也是死,我们和瓦剌拼了,不信他们就是四只手四条腿。杀呀!”
明军见主将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也都发疯般拼杀向前。人要是不要命了,便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方才还是被瓦剌兵打得无招架之力的明军,而今战斗力大增,数量不占优势的明军,反倒与瓦剌军战成了平手。一时间,双方的激战,呈现出胶着状态。
也先在大本营的帅帐中,获悉弟弟孛罗战死,一万人马全军覆没,他足足发呆了半晌。喜宁见状,上前献策:“太师,对面的德胜门,是由于谦亲自防守,自然是兵强马壮实力超常。如今伯颜王爷那里已要得手,明军巳是顾此失彼,此刻我方如将全部兵力投入,何愁不能全胜。”
“你的意思是同于谦在德胜门决战?”
“太师,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我们不打德胜门,而改攻安定门。那里守备是薄弱环节,必然一鼓可下。”
也先被提醒:“对,是兵力投放的时候了,打安定门等于是突然袭击,叫于谦不及增援。”
“太师,这大营还要留下一干人马虚张声势,使于谦以为太师还在,方能保证攻打安定门成功。”喜宁献计。
“真有你的,看起来我这饭你还没有白吃。”也先决定,“留下赛利王带一干人马防守大营,本太师亲领二万人马偷袭安定门。”
安定门的守将是陶谨,他得到军报瓦剌军正在猛攻西直门,就对手下的副将石彪说:“石将军,西直门危在旦夕,刘将军前来我处增援,我们不能眼看着西直门危急而不管。你带五千人马,火速前往救援,兜屁股狠狠敲他一下子,让伯颜前后受敌。”“末将遵令。”石彪是石亨之子,骁勇善战,是个有仗打比吃肉还香的人,而今让他出战,立时精神倍增。
刘聚急忙阻止:“陶将军且慢。”
“为何?”
“于大人料到也先会选择安定门为突破点,故而派我带兵来援。其意是加强这里的防卫力量,如果你让石将军带兵反援西直门,这里岂不又陷空虚,一旦有失,于大人的计划岂不落空?”
“战局瞬息万变,我们不能眼看着西直门危急而不救援。安定门不是尚未有敌人出现吗?一旦瓦剌兵至,于大人也会增兵。”陶谨挥手,“石将军,速去救援。如西直门危机解除,不必急于返回,且带兵在敌后游弋,倘敌人对我处进攻,你就率兵在其后予以痛击。”
“如此甚好。”刘聚表示赞同。
也先的大营许久没有动静,营门紧闭一将不出。于谦不免犯嘀咕:“石将军,也先有鬼。”
石亨也有同感:“于大人,敌人的大本营如此宁静实属反常,莫不是也先去别处偷袭。”
“不好。”于谦猛然想到,“西直门的刘聚被我派往安定门增援,而且带走半数兵力,那里便是薄弱环节。如果也先把彼处作为主攻之地,则西直门危矣。”
“大人所虑有理,”石亨完全同意于谦的分析,“说不定此时西直门正在激战,那孙镗怎是也先的对手。”
“石将军,你带一万人马,立刻前往西直门增援。”于谦做了个手势,“从瓦剌背后包抄过去,前后夹击,也先定然溃不成军石亨有些为难:“大人,此举从战术上讲无可非议,只是,末将一走,你这里就空虚了。而大人又不会马战,万一敌人攻上来,大人便有性命之忧,末将又如何向万岁交代。”
“石将军,夺取战争的胜利为当务之急,本官个人生死事小。再说,瓦剌谅他也奈何不得我。”于谦淡然一笑,“我的身边还有副将多人,他们也都不是吃素的,你且放宽心。”
“那,于大人可要多多保重。”石亨又叮嘱副将们几句,才率领人马离开。
西直门前的战斗异常惨烈,双方的死伤都已数以千计,孙镗与伯颜帖木儿俱已负伤多处,二人犹在苦战不休。石亨的人马先于石彪到达瓦剌军的背后,这支生力军一到立刻投入了战斗,从背后向瓦剌军发起强大的攻势。瓦刺与明军原本战个平手,哪里料到后翼受到排山倒海般的猛攻,顿时乱了阵脚。孙镗所部明军知道有援军到达,更加奋勇争先,前后夹击,伯颜帖木儿再也支撑不住,虚晃一刀拍马便走。主将一动,全线崩溃,大约有五千多骑随着奔逃,得以留下活命。
也先大军秘密运动到安定门前,却见明军早已是严阵以待。刘聚和陶谨二将麾下有三万兵马,数量上就比也先占有优势。也先料到占不到便宜,但已到近前也不能不战而退,他将弯刀一指,两万骑兵猛冲过去。明军大炮火枪齐发,箭矢如雨,瓦剌人骑纷纷栽倒,但训练有素的瓦剌军仍在冲锋不止,而且是越来越接近明军营地。陶谨和刘聚见状,二人提刀举枪领队出战,同瓦剌军对阵交手厮杀起来。也先果然勇不可当,一柄巨斧敌住陶谨、刘聚二将,依然还有余力。瓦剌兵同样个个能战,明军在对阵中明显不占上风。渐渐,瓦剌军士气更髙,明军的死伤要多于瓦剌,战场的形势显然巳对明军不利。
危急时刻,石亨、石彪父子合兵一处,从也先背后发起了猛攻。这前后合击,立时打乱了瓦剌军的阵脚,也先深知大局不妙,不敢恋战,他为了保存实力,迅即撤出了战场。
于谦一直密切注视着战场的变化,也先败逃,他毫不迟疑地指挥手下的一万人马,向也先的大本营发起进攻。赛利王哪里还敢迎战,将英宗裹挟着向也先靠拢。至此,瓦剌军只有大约三万人马,对北京的进攻巳是彻底失败。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他将部队集结起来,召集所有总兵以上将领参加会议,决定明日与也先再进行决战,以期全部歼灭瓦剌的军事力量。可是,次日一早,瓦剌军的营地已是人去寨空,也先识趣地连夜逃走了。他不愿把本钱全都输在这里,如果这三万兵马他也没有了,那么可汗脱脱不花就可能免除他的太师职务,进而还可能要了他的命。
于谦望着瓦剌撤走后的空营地,不无遗憾地说:“也先还算明白,且让他多活一时。”
“大人,土木堡之败,完全是狗太监王振瞎指挥而致。我大明军队是有战斗力的。稍事休整,大人若信得着,末将愿领十万人马北征,定要瓦剌军覆没,生擒也先,献俘京都。”石亨道。
“如何及何时北征,且待禀过万岁再作定夺。”于谦不无忧虑,“仗是打胜了,可太上皇还是被瓦剌带走了,我无颜面对太后啊。”
“大人,太后的心情可以理解,太上皇毕竟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是战场也不是我们说了算,就因为有太上皇,我们的进攻才放不开手脚,太后她应该体谅我们的难处。”
“太上皇未能救回,本官确有责任。即便我是太后,也要责怪。”于谦已经深为自责。
石亨劝道:“大人,末将想万岁他不会对您指责,说不定还会嘉许,您大可不必挂怀。”
“石将军,你这是什么话。”于谦脸上怒容顿生,“照你所说,难道万岁就不想太上皇还京了。”
“其实,万岁的心思尽人皆知卜这还不是明摆着的。”石亨还是为于谦着想,“权力还是在万岁手中,只要万岁不怪,太后即便有气,又能将您如何?”
“石大人,太上皇在胡营也算受尽了苦处,我们作为臣子不能救他回京,理应感到耻辱。抛开太后与万岁的态度,作为与瓦刺对阵的主将,我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谦用近于教训的口吻,“石将军,下一步,我们要思考如何迎回太上皇。”
石亨不敢再多说了:“是,是,大人教训得是,末将一定配合大人早日迎太上皇回朝。”
太监曹吉祥匆匆走来,见了于谦,施礼打个招呼:“于大人,大败瓦剌,取得大胜,举国欢庆,可喜可贺!”
“曹公公过奖。”于谦问,“可是万岁召下官前去,询问战况?”
曹吉祥尴尬地一笑:“于大人,万岁没有召见您的旨意。”
“那好,且待明日早朝,本官再向万岁禀报。”他转身走开。石亨也随之走开,曹吉祥叫道:“石将军留步。”
石亨有些奇怪地问:“叫我?”
“万岁有旨,宣你立刻进宫见驾。”
石亨感到费解:“曹公公,于大人是兵部尚书,是这次战役的总指挥,万岁为何不召于大人,反倒召末将进宫?”
“我又不是万岁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曹吉祥献媚地奉承一句,“万岁单独召见,说明万岁对你的重视,快走吧。”石亨心怀忐忑地跟随曹太监进宫去了。
于广等了这许久才有机会到父亲近旁说话:“父亲大人,一战而定乾坤,为大明解难,为黎民造福,孩儿非常高兴。”
“打了胜仗,未必就是好事,”于谦想得更深一层,“万岁满意,太后也许就不满意。”
“管他那些呢,胜仗总比败仗强。”于广试探着说,“父亲月余未进家门,如今打了胜仗,总该回家看看了。”
“是该喘口气了。”于谦表示同意,“广儿,为父随你回家。”于谦打了大胜仗,全家人都欢天喜地迎出来。琴娘在于冕的身后,有些不敢上前。她觉得自己对于谦表白了爱意,总是有些尴尬。她哪里知道,于广根本还没来得及把那封诗函交到于谦的手上呢。
人们都退去了,于谦自己坐在书房里,他在整理自己的思绪,下一步该如何对瓦剌作战,方能将太上皇平安接回。还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于广又轻手轻脚走进房来。
于谦问道:“广儿,还有事?”
“父亲,孩儿这有琴娘给您的一封信。”于广取出递过去,“请您过目。”
于谦疑虑地接过:“她有话为何不当面说,还要写信?”
“大概是有不便之处。”于广也不明了琴娘所写内容,但他猜到可能是与情爱有关。
于谦取出内函,看罢诗文,眉头不免皱起,之后倒背双手在房中往来踱步,不住地沉吟。
于广问:“父亲,琴娘她是何意?”
“你自己看。”于谦把信放在桌上。
于广看后立时明白了:“父亲,儿看琴娘姑娘是一片真心,母亲巳去世多年,您身边需要有人照顾,望您不要负却琴娘的一片痴情。”
“你好糊涂!”于谦自有他的见解,“为父偌大年纪,完全是琴娘的父辈,她好比一朵鲜花刚刚开放,我又怎能误人家女儿的青春“父亲,您还身强力壮,不能就这样独身终老。有个头疼脑热的,别人照顾毕竟不方便,还是身边有个女人为宜。”
“广儿,为父与你母亲情深意笃,你母亲过世之时,为父就曾发誓,终生不再迎娶,此志至死不变。”
“这,父亲,恐怕您要毁了琴娘的青春。”于广提醒,“您总得回答她,给个明确的答复啊。”
于谦想了想:“既然她是以诗明志,那为父我也以诗作答,愿她好自为之吧。”言毕,备好文房四宝,提笔写下一首诗:
亡妻仙去情犹伤,国运多艰时断肠。
拼将佘生报社稷,且留清名酬琴娘。
写毕,他交予于广:“广儿,既然你巳传书递柬,为父这回信就还要烦你交予琴娘。”
于广拿起时,顺便看看内容,明白这是婉转地拒绝琴娘的美意。他想,父亲的做法还是高明的,这样可以避免直来直去的媪尬,琴娘也好接受一些。
于广进入琴娘的闺房,将父亲的诗信放在桌上:“琴娘,你的信我不辱使命送到了,父亲也给你回信了,我的使命完成了。”说罢,他抽身退出。~于广一走,琴娘急切地抓起诗柬,认真看过,便痴呆呆发怔,许久许久,她一'动不动。
御书房是景泰帝平时处理政务之地,这里继承了太祖时的规制,再加上酷爱图书的成祖永乐帝的添建,堪称书的海洋。举凡各种线装绣图版本,海内仅有的孤本,甚至上古的竹简书,丝帛书,全都是应有尽有。曹吉祥带着石亨走进时,景泰帝正在看《资治通鉴》。
曹吉祥上前回禀:“万岁爷,石亨将军奉旨来到。”
景泰帝反下书本:“好,你下去吧。”
曹吉祥步出宫门,反身回来在宫门一侧偷听。
石亨近前些跪倒:“末将石亨叩见万岁!”
“石爱卿,平身回话。”
石亨起立:“万岁,召微臣前来,有何吩咐?”
“石将军,德胜门大捷,你功劳不小,朕当有封赏。”
“全赖万岁洪福,于谦于大人指挥有方,微臣不敢称功。”
“于谦他还指挥有方?”景泰帝的口气明显不满,“他为何不乘胜连夜追击,致使也先残余逃遁,太上皇又被裹挟北去,朕一定要治他的纵敌之罪!”
“万岁,这可不怪于大人呀!”石亨代为解释,“其实,我们都已决定,让将士们休息一夜,次日一早便对敌人发起总攻。没想到也先连夜溜逃,这确实是始料不及的。”
“这就是他指挥失误,我军本当全胜,却还留个尾巴,也就留下了无穷的后患,使朕不能安寝。”
“万岁,于大人毕竟是打了一个大胜仗,重创了瓦刺军,雪了土木堡之耻,使也先不敢再轻视我大明,”石亨几乎是大声疾呼,“圣上,于大人是建了亘古未有的功勋呀!”
“看你这样为于谦表功,倒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景泰帝旁敲侧击,“是不是因为于谦救你出来,你才对他报恩呀?”
“万岁,为臣不敢。一片丹心,实为国家圣上。于谦是难得的忠臣干城,当此多事之秋,国家真得靠他支撑啊。”
“看你越说越没谱儿了,好了,朕不治他的纵敌之罪便了。”景泰帝掉转了话头,“你说他是忠臣,他对朕能够一心一意吗?”
“万岁,臣以为于谦对圣上是真心拥戴,绝无二心。”
“朕权且相信你的话。”景泰帝叹口气,“太上皇未能救下还朝,太后她一定不依不饶,对此朕甚为焦虑。”
“万岁,于大人也是这样说。”石亨试探景泰帝的底线,“不过万岁放心,于大人表示了,下一步迎太上皇还朝是第一要务。为臣相信,于大人一定有办法完成这一使命。”
“看看,果不其然就要走这条斜路。”景泰帝连连叹息,“石将军,眼下朝中百官多为太上皇旧臣,朕立足未稳,太上皇还朝,必然引起朝政混乱。所以,从国家安定出发,太上皇还是暂缓回朝为宜。”
石亨没想到景泰帝如此毫不避讳地对他亮出底牌。面对掌权的皇帝,他自然不敢仗义执言:“万岁说得有理,这也是为国家黎民百姓着想。为臣一定按万岁的部署行事。”
“朕今日不是为的说你,而是要你向于谦过话。”景泰帝这才道明他的本意,“明日早朝那于谦一定提出迎还太上皇之事,于谦此人又特别执拗。你知会他在太后面前,不要对此事喋喋不休。太上皇早晚会迎回,只是眼下还不是时候,要他明白朕的意思。”
“微臣一定把话带到。”石亨也感到没有把握,“正如万岁所料,他这人一根筋,能否劝动,尚未可知。”
“朕宣你单独进宫,就是要你做成此事。”景泰帝又抛出香饵,“此番大败瓦刺,于谦功劳甚大,朕有意封他侯爵,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可以渗透给他。”
“微臣明白。”石亨自然是百依百顺。
“朕今日对你可没当外人,自然也不会亏待你。”景泰帝先给石亨一个甜头,“论功行赏之时,对于你这样的忠臣良将,朕会让你得到意外的惊喜。”
“臣誓死报效皇恩,肝脑涂地,在所不惜!”石亨表示决心。又是一个天晴气朗的早晨,文武百官准时来到奉先殿,与以往不同的是,众人脸上都笑逐颜开。于谦打了胜仗,瓦刺远遁北方,京城之围已解,百姓又可安居乐业,官员又可歌舞享乐。人们自然都是欢乐异常,彼此愉快地打着招呼。只有孙太后绷着脸,她早早地就坐在了殿上,看样子就是在运气。
远远地于谦出现了,石亨早已等得焦急,他快步迎上截住:“于大人,请留步,末将有要紧话说。”
“该上朝了,有话但讲无妨。”于谦由着自己的性子,并不停步,而是只管往前走。
石亨不得不抛出大个镇唬一下:“于大人,末将要传万岁口谕0”
“噢,”这下于谦站住了,“当真?”
“岂敢儿戏。”石亨见文武臣僚不时从身边走过,很多人同于谦打招呼,时间不多,便急忙点明主题,“于大人,万岁要你今日朝会之上,不要提及迎还太上皇一事。”
“这却为何?”
“迎还太上皇,万岁自有主张,且待时日。”石亨当然不会将景泰帝之言如实说出,不过他抢着告诉,“万岁还说,他要论功行赏,封你侯爵。”
“本官不在乎封赏。”于谦又是自顾向前走。
“于大人,不提迎还太上皇之事,可千万千万。”
“不消嘱咐,我自有道理。”于谦也不再理睬,快步上了金殿。
众同僚几乎把于谦围上了,七嘴舌,尽是称赞之词。王直喜气溢于言表:“于大人,立下不世奇功,真乃盖世英雄。”
徐有贞也面带难为情的神色凑上前来:“于大人,果然是张良在世诸葛重生,大败瓦剌,令人钦佩。”
对他,于谦不忘回击一句:“徐大人,你那夜观天象看来是有误了。瓦刺也是两条腿的人,不要畏之如虎,此后再也不要提迁都了吧。”
“那是,那是。”徐有贞满脸难堪,心中不住地咬牙,不信你于谦总是顺风顺水,早晚有背运的时候,那时,我自会让你知道徐某的厉害。
石彪也挤到前边:“于大人,你虽是文官,但敢于同瓦剌直接对阵,有你这样智勇双全的统帅,我石彪与你打到瓦剌老巢,把也先生擒活捉,使我大明永远根绝北方之患。”
“哼!”孙太后怒冲冲站起,“于谦,你太得意了是吧!”
于谦赶紧过去一躬到地:“太后在上,下官不敢忘形,些小胜利不值一提,其实罪过在身,而且罪莫大焉。”
“你明白有罪就好。”孙太后咄咄逼人的架势,“说,你罪在何处?”
“太后,臣不该……”
未及于谦说出下半句,曹吉祥上殿喊道:“万岁驾到!”
百官都不敢再说话议论,齐刷刷跪倒接驾。
冰封居庸关奉先殿上的气氛有些怪异,本来应是战后胜利的喜悦笼罩,由于孙太后的发怒,已然令气氛变得不协调。而景泰帝上殿来也沉着脸不高兴,使气氛变得更加压抑。文武百官无不噤若寒蝉,只有于谦依然故我。他走到孙太后面前,很诚恳地作了自我检讨:“太后,下官此战算不上完美,使得也先及三万人马逃遁;更不该的是,太上皇又被劫持而去。下官深感不安。”
孙太后眼中含泪:“于谦,满朝文武和黎民百姓还有哀家,无不对你抱有莫大期望,可你确实令哀家失望。太上皇巳在北京城下,近在飓尺啊,可你竟又眼睁睁看着他再被瓦剌劫走。作为臣子,你难道不感到羞耻。”
“这全是微臣指挥不当而致,下官甘愿受罚。”
“你不是指挥不当,而是根本没把太上皇放在心上!”孙太后这才露出发怒的原因,“在你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太上皇的位置。你命令下属向太上皇开炮,恨不能把他打死!”
“太后,臣冤枉。”于谦分辩,“当时是敌人巳要攻上城来,为了保住京城,无奈之下臣才下令开炮。而且也巳命令属下,炮火要避开太上皇。因而,太上皇才毫发无损。”
“于谦,你还在狡辩。”孙太后怒气不息,“难道不是你在宣扬社稷为重君为轻,万民为重君为轻吗?”
“太后,臣以为此言没有过错。”
不等于谦往下解释,景泰帝已怒冲冲接话训斥:“好你个于谦,竟然如此大放厥词!试问,如果朕落在瓦剌手中,你也是如此对待吗?!”
“万岁,臣作为兵部尚书,断不会出现让圣上落入敌手之事。”于谦语锋一转,“如果万岁所说的情况出现,当然也得社稷为重。民为邦国之本,如果没有百姓,焉有国家的存在?故而,万民为重君为轻。”
“这样的臣子要他何用!”孙太后似乎与景泰帝找到了共同点,“万岁,把他赶回家中种田去吧。”
“这个……”景泰帝故作沉吟,当然现在他不会这样做,因为朝廷还用得着于谦。不过,他也想让于谦害怕一下,所以故作深沉。
王直是个忠心正直的大臣,他早就憋不住了:“万岁,太后,你们的话让微臣越听越糊涂,也越伤心。于大人文官出战,夺取了这样大的胜利,一战而定乾坤。本该论功行赏,可却要遭罢官之厄。如果这样赏罚不明,谁还肯为大明朝卖命?如果让于大人解职,臣也请求辞官不做。”
百官们议论纷纷,虽然不敢髙声,但看得出明显是大为不满,都是为于谦抱不平。
景泰帝赶紧转换口气:“众卿不要误会,朕怎能糊涂到好坏不分,于谦打了胜仗自然有功,朕也会封赏。于谦,听封。”
可是于谦不等景泰帝说下去,便抢先打断皇上的话:“万岁,臣未能解救太上皇还朝属实有过,因而不配得到封赏。”
景泰帝甚为不满,厉声呵斥:“于谦,朕还没有加封,你便抢先拒绝,这显然是对朕的不恭。”
“万岁,臣不敢藐视圣上。”于谦相当诚恳,“待到微臣将太上皇救回之后,万岁再给予封赏不迟。”
“于谦,太上皇在瓦刺军中,也许一年半载不得回朝,难道就因为不能封赏你,而让诸多有功将士,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不成?”
“末将绝无耽误他人之意,如石亨将军等人,此战功劳卓著,理当受到朝廷封赏。”
“慢着。”孙太后插嘴了,“皇上,适才你曾言道,太上皇也许一年半载不得还朝,此话是何用意?”
“这个,”景泰帝琢磨合适的词,“也先反复无常,太上皇远在北地,是战还是谈判救回太上皇,如今还难以定夺,太上皇何时能回来,真的很难说。说‘一年半载’,朕不过是估计而已。”“我儿在胡地敌营受尽人间之苦,此番也先战败,说不定就会迁怒于他,没准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一年半载如何得了,要争取尽快救回我儿,哀家是一时一刻也等不得了!”
于谦安慰道:“太后放心,微臣定当全力以赴,力争让太上皇早日回国。”
景泰帝明显表示出不悦:“于谦,国家战守大计,须朕决策。朕还没有降旨,你便擅自做主,这眼中还有朕这个皇上吗?”
“臣不敢擅专,一切听凭万岁旨意。”于谦还是与其他大臣不同,“不过,太上皇久居敌人篱下,无论如何也当早日接回。”孙太后对景泰帝开话了:“万岁爷,你登皇位哀家是全力支持的,位居九五,也不能置太上皇于敌营不顾,于谦要接他还朝有何过错?你竟然对他横加指责。哀家看你是成心不想接太上皇返国。”
“太后之言差矣。”景泰帝当然不忿,也对于谦格外不满,“如果于谦努力,在城下就把太上皇救回,何至于产生这些争论?这于谦实实有罪。”
“别说这些了,万岁,还是计议一下如何让太上皇返国吧。”孙太后已是心急如焚。
“既是于谦主张接回太上皇是当务之急,朕就给他五万精兵,令他克日出征,扫平瓦剌,救回太上皇。”景泰帝心中明白,大兵一去征讨,也先定会恼怒,太上皇便休想回国。而只给他五万人马,于谦说不定就得败北。
于谦当即回答:“万岁,也先新败,若去征讨,他不与你交战,只是在大漠中周旋,便难以同他决战,那太上皇岂有还国之理?依臣之见,应派使臣前往与其谈判,晓以利害。也先已知太上皇在他手中没有了利用价值,十有八九便能放人。”
“你们说也先反复无常,几次派大臣出使,都是无功而返,再派使臣,不还是徒劳?”
“没派使臣,焉知此次不行?”孙太后与景泰帝顶牛儿,“你到底是派不派使者,给个痛快话。”
“朕从未说过不派使臣。”景泰帝知道拖不过去了,带着情绪唤道,“礼部右侍郎李实。”
“臣在。”李实出班跪倒。
“朕着你为赴瓦剌正使,大理寺丞罗绮为副使,明日即行起程,不得有误。”景泰帝始终脸色难看。
李实有些不明所以,不得不问:“万岁,臣到瓦剌之后,该如何与也先谈判,可以答应什么条件?还有,远道千里迢迢去看望太上皇,该带哪些吃穿用的物品?还请圣上明谕。”
“朕心中有数,你明日临行时一切自有答案。”景泰帝不愿再多说。
于谦的性格使然,还是忍不住叮嘱:“李大人,你要明白无误地告知太上皇,万岁大位已定,绝无再更改之理。请太上皇不要心存幻想,回国后在宫院安享荣华顾养天年。”
李实应答:“于大人所言实为金玉也,这话是该早些挑明,免得万岁与太上皇之间发生误会。臣这差事好办多了。”
景泰帝也没想到,于谦把他想而没说的话直接给挑明了,内心不觉怀有感激:“于大人不避嫌隙,忠正直言,真良臣也。”
“不知太后如何看待臣的率直之语?”于谦对孙太后的态度还不放心。
孙太后叹口气:“我儿年纪轻轻的丢了皇位,皆因他宠信王振所致,也算是咎由自取。只要能平安归来,做他的太上皇,又省心又轻闲,蜻等着享福,这是他后半生的造化。”
“太后英明,儿臣自会向太上皇尽孝。”景泰帝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感到这个死结已让于谦给解开了。
散朝之后,于谦猛地想到:也先尚有三万大军,他在撤走北归的路上,势必要途经居庸关。这处险关对北京的安全至关重要,如若被敌人占领,无异于掐住了北京的咽喉,瓦剌随时都可以向北京发起进攻。自己都能想到的,也先自然也能想到!居庸关绝不能丢。他匆匆返回兵部衙门,派人叫来了石亨和石彪父子。
石亨问:“于大人,这样匆忙呼唤末将,不知又有何驱使?”“有一件紧急差事,要你父子辛苦一遭。”于谦坦诚地说,“派别人本官还真不放心。”
石彪一向争强好胜:“于大人这是看得起我们爷俩,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您只管吩咐。”
“石将军,本官担心也先回军途中,会以他的优势兵力攻占居庸关,罗通总兵只有三千人马,着实不是也先的对手。”
“大人所虑甚是,我父子愿带兵增援。”石亨从内心里钦佩于谦,“敌人在北京没占到丝毫便宜,十有八九会拿居庸关出气。”“本官给你们一万精骑,不带粮草轻装疾进,要马不停蹄,务求尽快赶到。”于谦虑事周密,“如关城巳失,则火速回报,我自当率大军前去会战夺回居庸关。如敌人尚未攻占,而是将城包围,你就带兵在敌后袭扰,使其不能顺利攻城。待我接到军报,也自会派兵助战。”
“末将记下了。”石亨、石彪同声回答。
于谦又将一封封好的信递与石亨:“石将军,把它交给居庸关总兵罗通,要他按信行事。”
石亨收好:“大人放心。”
于谦又加鼓励:“你父子勇冠三军,本官深信有你们带兵驰援,居庸关定安然无恙。”
“末将这就辞行了。”石亨倒是积极,“我们还要赶路。”
“还有一事叮嘱,”于谦表情严肃,“这是个要力争完成的任务。石彪侄儿双锤天下无敌,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如探囊取物一般。本官要他突人瓦剌军中,设法将太上皇夺回,这便是你大功一件,本官定当给你连升三级。”
石彪抢先答道:“于大人这样看得起我石彪,我一定不负所望,平安地把太上皇救回!”
“好!”于谦眼睛注视着石亨,“石将军,本官拜托了。”
“大人放心,我父子敢不从命。”石亨心中在合计:救回太上皇,当今万岁会不会对他父子记恨呢……(未完待续)
的命令,立即向敌群猛烈开炮。”
“于大人,万一伤到太上皇怎么得了。”石亨仍然为难。
于谦见瓦剌军已在竖起云梯,后续军队源源涌上,他从一兵士手中夺过火把,将炮捻点燃。“轰”的一声,大炮发出冲天的怒吼,炮火向瓦剌攻城的卒伍如天女散花般飞去,立时打倒了一大片,死伤者狼藉满地。乃公的脸也被击中流下鲜血,他不由得髙喊:“你们疯了,这里有太上皇呢。”
于谦高声命令:“所有炮火立刻齐发!谁敢延误,军法从事。”
大炮同时开火了,瓦剌军更是死伤惨重。乃达和袁彬将英宗挡在身下,乃公则去请示也先:“太师,明军炮火猛烈,这太上皇险些被击中,把他送到后方去吧,别再给打死了。”
“哼!叫他死在自家的炮火中,也算他死得其所。”也先在赌气。
伯颜帖木儿劝道:“兄长,不能让他死,姓朱的还有用。”喜宁近前建议:“太师,德胜门是于谦亲自守卫,火力强,他又不顾朱祁镇的生死。何不换一个城门攻击,不信别的守将就敢向他们的太上皇开炮。”
“有理。”也先作出决定,调整了作战部署,“重新组织两万精兵,以朱祁镇为前导,攻打西直门。”
西直门的守将刘聚,看见敌人蜂拥而至,命令部下:“做好准备,本将军一声令下立即开炮。”
副将提醒道:“刘将军,这炮只怕开不得。”
“为何?”
“你看,”副将用手一指,“那前面的穿龙袍者,不就是太上皇吗?开炮一旦伤及太上皇那还了得。”
“这,这该如何是好?”刘聚真的犯愁了。
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副将也急了:“刘将军,怎么办,打还是不打?再不打敌人就攻上来了。”
“待本将军立刻去请示于大人,打与不打请他定夺。”刘聚转身要走。
于谦乘马来到:“不用请示了,立即开炮。”
“那,真要击中太上皇,如何向万岁和孙太后交代?”刘聚还是担心。
“开炮时尽量躲避着太上皇。”于谦指示。
“可是这炮火不长眼,也许就失手碰到,那可就非死即伤啊。”刘聚依然不敢开炮。
“万一碰上,那就是太上皇命该如此。”于谦态度坚决,“无论如何不能让敌人以太上皇为掩护攻进城来,如若城破,全城百姓还焉有性命。当此之际,万民为重君为轻。”
“这个,于大人你敢这样说,末将等可万万不敢。”
敌人又已竖起云梯,开始爬城了。于谦急了,怒吼一声:“再不开炮,本官就把你丢下城去。”
刘聚再也不敢迟误了,下令兵士开炮。顿时,百炮齐鸣,火光冲天,瓦剌兵士又是成片倒下。也先眼见得以英宗为掩护的进攻受挫,急忙下令退军。
瓦剌对北京的攻击暂时停止,战场处于平静状态。
几天一转眼过去了,人们对于战场的平静开始说三道四。对于北京城固若金汤的防御,对于瓦剌在城下进攻的接连失败,他们不认为是取得了胜利,反而对于谦提出了各种指责:
“太上皇困在敌营不能救回,国格何在?有失国威啊。”
“敌人屯兵城下,这何时是头啊?”
“堂堂国都为敌所困,大明却无能为力,这个兵部尚书不称职。”
“长此以往,城内坐吃山空,不是敌人攻进来把官民杀死,我们自己也全都得饿死。”
于谦当然不会听不到种种议论,这几天无战事,他抽空在城楼稍事休息。躺了片刻,心中思绪奔涌,起身执笔在纸上题诗:
坐拥红炉尚却寒,边城况是铁衣单。
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未解按。
主将拥麾方得意,迂腐抚剑漫兴叹。
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众安。
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胜利的向往,及黎民对和平的期待。
意犹未尽,于谦执笔再成一诗:
露布星驰上玉京,
三边寇虏一时平。
人间玉石铭勋业,
天上银河洗甲兵。
熊虎有劳咸进秩,
犬羊无计可偷生。
从今海宁风尘静,
庙算应知出圣明。
石亨匆匆走进来:“于大人,末将有事禀报。”
“莫非有新的军情?”
“不是军情,亦与军情有关。”石亨显得忧心忡忡,“而今朝野议论纷纷,对我们的拒敌方略颇多指责。前几天还是零星有闻,现在已是甚嚣尘上,末将不敢不向大人禀报。”
“可是指责本官怯战?”
“大人,强敌当前,我们的战略是正确的。”石亨对于谦的做法持拥护态度,“敌人远道而来,补给困难,粮草难以为继,求战心切,我军正当以坚城阻敌,待其气馁粮荒,再以养精蓄锐之师,出城击之,即使不能全歼瓦剌大军,也必能将其击溃解京城之围。”
“可是,百官们等不及,就连万岁也等不及了。他们,包括京城的百姓,都急于见到一场胜利,所以本官不得不改变战争的方略了。”
“大人的意思是?”
“列队出击。”
“万万使不得呀!”石亨显得异常焦急,“大人,不出战主动权握在我方之手,而出战则是与强敌硬碰,胜负难以预料,一旦失利,局面将不可收拾,无论如何,不可出战。”
“石将军的主张是稳操胜券,本官岂能不知。但出战也有胜算,眼下我方的士气旺盛,上下同仇敌忾,只要指挥得当,完全可以一战而胜“大人,这种硬碰硬的仗,还是不打为宜。”石亨提醒,“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万一不能取胜,大人的名誉毁于一旦不说,京城不保,万岁都要逃难,大明的江山危矣。”
“你不要再说了于谦吩咐,“传本部堂帅令,所有总兵以上武职,立即到部听取军令。”
“这,大人……”石亨还想规劝。
于谦沉下脸来:“不得有误:
“遵令。”石亨忧心忡忡地下去传令。
各位将军本都是枕戈待旦时刻不离职守,很快陆续来到兵部。于谦见人已到齐,用夺人的目光环视在场的将领:“诸位,本官已决定出兵迎敌,因为这是一场恶战,由我和石将军出战,各将要百倍瞀惕,严防敌人偷袭各门。如若有失,一律处以死罪众将同声回应:“大人放心,我等一定忠于职守,不给瓦剌可乘之机“吴大人“下官在。”兵部侍郎吴宁回答。
“本官带一万人马出城后,你要将德胜门紧闭。倘若我军战败,绝对不得开城放人入城。”
“这吴宁觉得不可思议,“大人,胜败皆兵家常事,万一失利,不让开城门接应,大人安全有碍那还了得。”
于谦语气严厉:“此番出战,本官与石将军,若不顾兵士先退,石将军斩我,本官斩石将军。兵士若不顾将官先退者,后队立斩前队。无论军将,皆须死战,报效国家,正此当时。”
众人明白,于谦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此战不胜,则以死尽忠。若想活命,则必当死战获胜。在场将领无不精神振奋:“誓死血战,击败瓦刺,活捉也先,救回太上皇。”
煙锵的誓言在兵部大堂上回荡,只有石亨的声音不够响亮。因为他认为,于谦这样死拼太不值得。以坚城消耗敌人,完全有必胜的把握,这样与敌硬拼,战场是刀枪无眼,说不定自己也可能遇到意外,那就太不值了。他在心中默默祈祷,愿神明保佑自己无事,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激战德胜门西斜的阳光射进房中,照得床帐分外明亮。歪靠在床头的琴娘,病低恹懒洋洋,瘦弱得没有一丝力气。虽说在于家衣食无忧,可她始终也不开心。父亲临咽气时叮嘱的话一直响在耳边:“闺女,于大人是个忠正之士,又慊音律,你可以托付终身。”自从来到于家,方知于谦已是丧偶独身,觉得这是上天赐予的大好时机。原本想做二房亦可的她,内心中甘愿做填房了。可是,于谦似乎看不出对她有一点情意,而将悼念亡妻的诗文予她,分明就是拒绝她的爱意。近来,京城战事吃紧,于谦几乎已是月余未曾踏入家门,使得她的心越发空落落,连琴也懒得弹,自己感觉是大病在身,而思念之情愈甚,眼前总是现出于谦的身影。
想着想着,她咬牙挺起身,手扶墙壁挪到桌前,用微微发抖的手,提起了玉管,铺展开素笺,饱蘸浓墨,作了一首诗:
独守空闺抑愁肠,咫尺天涯路茫茫。
喜偽枝头腾飞去,灯花风口化烟伤。
锦书难寄心欲碎,痴情易老意悲凉。
安得冰人从天降,幽魂追梦到他乡。
诗写好了,也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可如何让于谦看到呢?等他回来,显然是没有时候,她不想这么无限期地等下去。琴娘向窗外张望,瞧见于广正急步走进院中。她移步门前喊道:“二公子,请留步。”
于广循声望见是琴娘在叫他,便走到门前:“琴娘姑娘,呼唤我有何吩咐?”
琴娘犹豫一下:“奴家想烦劳二公子,给于大人捎去一封信“这,”于广也不免沉吟,“父亲统率全军保卫京城,月余不得还家,想必是战事紧张,若无大事,何必传书。”
琴娘想想也是:“如此说,奴家唐突了。”
于广说过之后又觉不妥:“姑娘,你的信既已写好,我便为你送达父亲处也无妨。如其不然,还不知多久他才能回家看看。”
琴娘还是想要于谦看到她的诗:“如此,有劳二公子了。”她把封好的信函递过去。
于广为使琴娘放心:“我这就去德胜门父亲军前。”
望着于广渐行渐远直至不见的背影,琴娘心中分外不安起来。在这强敌压境的紧要关头,自己向于谦倾诉衷情是否合适?会不会影响于大人的军务。琴娘已经有些后悔了。
德胜门的城楼高大而又挺拔,每个垛口都有一尊粗口径的铁炮。灰瓶、滚木、磘石在城头堆满,守城的兵士严阵以待。兵部侍郎吴宁用手往下一指:“二公子你看,那不就是于大人。”
于广这才认出那顶盔贯甲在马上的大将,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实在是难以想象,本是文官的父亲,如今竟披挂起来上阵了。但父亲手中并无长兵器,腰间只有一柄宝剑。这要是敌人冲过来,他可如何迎敌呀?
于广为父亲担忧:“吴大人,我父亲他,可是个文官哪。”
“不妨事,他的身旁有大将石亨保护,想来无有危险。”吴宁叹息着,“而今大厦将倾,唯有于大人这独木可支。虽说是文官,他也只能上阵了。”
城下的战场上,也先迟迟没有发动进攻。石亨心中无底:“于大人,双方不能就这样耗着,若不然我军发起攻击。”
“不,要等敌军先动。”于谦自有他的主张,“你不是说过,敌人粮草有限急于求战,我军偏偏不动,倒要看看瓦剌如何冲锋。”
石亨不无担优地说:“末将看,也先怕是有阴谋。”
于谦心中有数:“他无非是分兵偷袭或是声东击西,本官早有布防,何惧他玩什么鬼花样。”
对面瓦刺的阵地上,伯颜帖木儿已是手痒难耐:“兄长,就这么干揪着啊。你不是盼明军出战吗?而今于谦亲自出城了,你为何反倒犹豫不决了?让小弟带兵冲他一下。”
也先奸诈地一笑:“贤弟,仗有你打的,而且还是硬仗,不过不是攻打于谦,而是要你进攻西直门。”
“这却为何?”
“这叫声东击西。”也先解释,“为兄这里是佯攻,而你那里是主攻。西直门我军已攻打一次未能攻下,明军以为我军不会再次攻打该门。而我军探马得到情报,守门大将刘聚业已带走一半人马,我断定是出城抄我军的后路。彼处只有副将孙镗统率剩下的一半人马防守,因而西直门是明军的软肋。从西直门打进北京,就是我军的最佳选择。”
“兄长真天才也。”伯颜帖木儿连声称赞,“但不知给我多少人马?”
“为兄给你两万精骑,你一定要拿下西直门,立下这盖世奇功。”也先鼓励胞弟,“我这里向明军发动猛攻,使于谦误以为这里是主攻方向,待我这里激战正酣时,你就全力突然攻取西直门。”
“兄长放心,小弟定当一鼓作气拿下西直门。”伯颜帖木儿带领两万骑兵,悄悄向西直门运动。
也先最小的弟弟孛罗不满了:“大哥,你也太偏心了,把功劳都给二哥了,他吃肉,我连汤都喝不着。”
“小弟莫急。”也先安抚道,“从土木堡交战看,明军基本是不堪一击,这吃肉的好事有你的。为兄给你一万马军,命你立即向对面的于谦发起进攻。那于谦本是文职,你一个冲锋上去,他立刻就得垮掉。说不定你就可以顺势攻入德胜门,那时谁先进入北京,还是个未知数,也许这头功就是你的。”
“小弟遵令!”孛罗认为生擒于谦攻进北京是易如反掌,因为他在土木堡也与明军交过手,这打胜仗实在是太容易了。
也先将手猛地一挥:“出击!”
瓦剌骑兵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向前。真不愧为训练有素的队伍,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全不顾忌对方拦截和阻击。可是,明军阵形保持着原样,没人行动迎敌,也无任何动作,甚至连箭都没有放出。孛罗更加大胆了,他认为明军就是胆小怯战。当他的马军冲进两侧是民居的街道时,于谦命令点响号炮,突然间,民房内火枪齐发,枪声大作,瓦剌军人马目标大,顿时纷纷中弹倒下。而与此同时,他们离明军已很近,明军阵中乱箭齐发,冲在前面的瓦剌兵也都纷纷落马。受到这样三面围攻,部下一时间大多死伤,孛罗有些蒙了。他竭力想控制住局面,在马上髙喊:“不要乱,立即撤军!”
民居中埋伏的是明军最为精锐的神机营,这是于谦的神来之笔,在昨夜他就命令一式火枪的两千名神机营兵将,携带干粮和饮水,进入被遗弃的民居里埋伏。单等号炮一响,立时从民居中火枪齐发毙敌。于谦还特别嘱咐神机营统领,安排两名神枪手,专打敌人的统兵大将。孛罗这一喊,立时暴露了身份,两个神枪手同时开火,孛罗连中两枪,在马上晃了晃身子,扑通栽下马去。本已重伤的他,哪里还能站起,战场上乱马杂沓,转瞬间即被踏为肉酱。可叹这个孛罗,头功没有抢到,反倒最先丢了性命。
于谦见敌人大部死伤,巳毫无抵抗之力,将手中令旗一举,一千名早已待命的精骑,像狂风闪电一样冲出本队,追逐着瓦剌的残兵,肆意大杀大砍。但见瓦剌兵马接二连三倒下,残余的瓦剌军,眼见得剩不下几十骑。孛罗这一万人马,基本上已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西直门的战斗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孛罗这里一进攻,伯颜帖木儿就驱动两万军马扑向西直门。孙镗也是两万人马在城下列阵,双方战有半个时辰,孙镗渐次不支。因为大将刘聚已将两万人马带走,剩下这两万虽说兵力与瓦剌相当,但战斗力显然远远不及瓦剌。明军已损折几千人,孙镗实在顶不住敌人的攻势了,便退回城下向城头高喊:“程大人,快快开门,放我们进城把守城门的兵部给事中程信,他也看见了孙镗真的不是瓦剌矣的对手,但他万万不敢开门:“孙将军,于大人已有严令,只能出战,不得开门进城。连于大人自己都在城外,你也只能死战了。”
“程大人,瓦刺兵锋甚锐,我军确实难以抵挡,你若不开城门,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弟兄们死于阵前?。”
“孙将军,我若有违军令开城便是死罪,而你也难逃军法,”程信激道,“反正也是死,何不死在战场上,也落得个烈士的英名,家人也能受到抚恤。回头去,跟瓦剌拼了吧。”
孙镗一见进城无望,也只有拼命一条路了。他对部下的将士说道:“弟兄们,进城还落一个退缩逃跑的罪名,反正也是死,我们和瓦剌拼了,不信他们就是四只手四条腿。杀呀!”
明军见主将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也都发疯般拼杀向前。人要是不要命了,便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方才还是被瓦剌兵打得无招架之力的明军,而今战斗力大增,数量不占优势的明军,反倒与瓦剌军战成了平手。一时间,双方的激战,呈现出胶着状态。
也先在大本营的帅帐中,获悉弟弟孛罗战死,一万人马全军覆没,他足足发呆了半晌。喜宁见状,上前献策:“太师,对面的德胜门,是由于谦亲自防守,自然是兵强马壮实力超常。如今伯颜王爷那里已要得手,明军巳是顾此失彼,此刻我方如将全部兵力投入,何愁不能全胜。”
“你的意思是同于谦在德胜门决战?”
“太师,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我们不打德胜门,而改攻安定门。那里守备是薄弱环节,必然一鼓可下。”
也先被提醒:“对,是兵力投放的时候了,打安定门等于是突然袭击,叫于谦不及增援。”
“太师,这大营还要留下一干人马虚张声势,使于谦以为太师还在,方能保证攻打安定门成功。”喜宁献计。
“真有你的,看起来我这饭你还没有白吃。”也先决定,“留下赛利王带一干人马防守大营,本太师亲领二万人马偷袭安定门。”
安定门的守将是陶谨,他得到军报瓦剌军正在猛攻西直门,就对手下的副将石彪说:“石将军,西直门危在旦夕,刘将军前来我处增援,我们不能眼看着西直门危急而不管。你带五千人马,火速前往救援,兜屁股狠狠敲他一下子,让伯颜前后受敌。”“末将遵令。”石彪是石亨之子,骁勇善战,是个有仗打比吃肉还香的人,而今让他出战,立时精神倍增。
刘聚急忙阻止:“陶将军且慢。”
“为何?”
“于大人料到也先会选择安定门为突破点,故而派我带兵来援。其意是加强这里的防卫力量,如果你让石将军带兵反援西直门,这里岂不又陷空虚,一旦有失,于大人的计划岂不落空?”
“战局瞬息万变,我们不能眼看着西直门危急而不救援。安定门不是尚未有敌人出现吗?一旦瓦剌兵至,于大人也会增兵。”陶谨挥手,“石将军,速去救援。如西直门危机解除,不必急于返回,且带兵在敌后游弋,倘敌人对我处进攻,你就率兵在其后予以痛击。”
“如此甚好。”刘聚表示赞同。
也先的大营许久没有动静,营门紧闭一将不出。于谦不免犯嘀咕:“石将军,也先有鬼。”
石亨也有同感:“于大人,敌人的大本营如此宁静实属反常,莫不是也先去别处偷袭。”
“不好。”于谦猛然想到,“西直门的刘聚被我派往安定门增援,而且带走半数兵力,那里便是薄弱环节。如果也先把彼处作为主攻之地,则西直门危矣。”
“大人所虑有理,”石亨完全同意于谦的分析,“说不定此时西直门正在激战,那孙镗怎是也先的对手。”
“石将军,你带一万人马,立刻前往西直门增援。”于谦做了个手势,“从瓦剌背后包抄过去,前后夹击,也先定然溃不成军石亨有些为难:“大人,此举从战术上讲无可非议,只是,末将一走,你这里就空虚了。而大人又不会马战,万一敌人攻上来,大人便有性命之忧,末将又如何向万岁交代。”
“石将军,夺取战争的胜利为当务之急,本官个人生死事小。再说,瓦剌谅他也奈何不得我。”于谦淡然一笑,“我的身边还有副将多人,他们也都不是吃素的,你且放宽心。”
“那,于大人可要多多保重。”石亨又叮嘱副将们几句,才率领人马离开。
西直门前的战斗异常惨烈,双方的死伤都已数以千计,孙镗与伯颜帖木儿俱已负伤多处,二人犹在苦战不休。石亨的人马先于石彪到达瓦剌军的背后,这支生力军一到立刻投入了战斗,从背后向瓦剌军发起强大的攻势。瓦刺与明军原本战个平手,哪里料到后翼受到排山倒海般的猛攻,顿时乱了阵脚。孙镗所部明军知道有援军到达,更加奋勇争先,前后夹击,伯颜帖木儿再也支撑不住,虚晃一刀拍马便走。主将一动,全线崩溃,大约有五千多骑随着奔逃,得以留下活命。
也先大军秘密运动到安定门前,却见明军早已是严阵以待。刘聚和陶谨二将麾下有三万兵马,数量上就比也先占有优势。也先料到占不到便宜,但已到近前也不能不战而退,他将弯刀一指,两万骑兵猛冲过去。明军大炮火枪齐发,箭矢如雨,瓦剌人骑纷纷栽倒,但训练有素的瓦剌军仍在冲锋不止,而且是越来越接近明军营地。陶谨和刘聚见状,二人提刀举枪领队出战,同瓦剌军对阵交手厮杀起来。也先果然勇不可当,一柄巨斧敌住陶谨、刘聚二将,依然还有余力。瓦剌兵同样个个能战,明军在对阵中明显不占上风。渐渐,瓦剌军士气更髙,明军的死伤要多于瓦剌,战场的形势显然巳对明军不利。
危急时刻,石亨、石彪父子合兵一处,从也先背后发起了猛攻。这前后合击,立时打乱了瓦剌军的阵脚,也先深知大局不妙,不敢恋战,他为了保存实力,迅即撤出了战场。
于谦一直密切注视着战场的变化,也先败逃,他毫不迟疑地指挥手下的一万人马,向也先的大本营发起进攻。赛利王哪里还敢迎战,将英宗裹挟着向也先靠拢。至此,瓦剌军只有大约三万人马,对北京的进攻巳是彻底失败。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他将部队集结起来,召集所有总兵以上将领参加会议,决定明日与也先再进行决战,以期全部歼灭瓦剌的军事力量。可是,次日一早,瓦剌军的营地已是人去寨空,也先识趣地连夜逃走了。他不愿把本钱全都输在这里,如果这三万兵马他也没有了,那么可汗脱脱不花就可能免除他的太师职务,进而还可能要了他的命。
于谦望着瓦剌撤走后的空营地,不无遗憾地说:“也先还算明白,且让他多活一时。”
“大人,土木堡之败,完全是狗太监王振瞎指挥而致。我大明军队是有战斗力的。稍事休整,大人若信得着,末将愿领十万人马北征,定要瓦剌军覆没,生擒也先,献俘京都。”石亨道。
“如何及何时北征,且待禀过万岁再作定夺。”于谦不无忧虑,“仗是打胜了,可太上皇还是被瓦剌带走了,我无颜面对太后啊。”
“大人,太后的心情可以理解,太上皇毕竟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是战场也不是我们说了算,就因为有太上皇,我们的进攻才放不开手脚,太后她应该体谅我们的难处。”
“太上皇未能救回,本官确有责任。即便我是太后,也要责怪。”于谦已经深为自责。
石亨劝道:“大人,末将想万岁他不会对您指责,说不定还会嘉许,您大可不必挂怀。”
“石将军,你这是什么话。”于谦脸上怒容顿生,“照你所说,难道万岁就不想太上皇还京了。”
“其实,万岁的心思尽人皆知卜这还不是明摆着的。”石亨还是为于谦着想,“权力还是在万岁手中,只要万岁不怪,太后即便有气,又能将您如何?”
“石大人,太上皇在胡营也算受尽了苦处,我们作为臣子不能救他回京,理应感到耻辱。抛开太后与万岁的态度,作为与瓦刺对阵的主将,我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谦用近于教训的口吻,“石将军,下一步,我们要思考如何迎回太上皇。”
石亨不敢再多说了:“是,是,大人教训得是,末将一定配合大人早日迎太上皇回朝。”
太监曹吉祥匆匆走来,见了于谦,施礼打个招呼:“于大人,大败瓦剌,取得大胜,举国欢庆,可喜可贺!”
“曹公公过奖。”于谦问,“可是万岁召下官前去,询问战况?”
曹吉祥尴尬地一笑:“于大人,万岁没有召见您的旨意。”
“那好,且待明日早朝,本官再向万岁禀报。”他转身走开。石亨也随之走开,曹吉祥叫道:“石将军留步。”
石亨有些奇怪地问:“叫我?”
“万岁有旨,宣你立刻进宫见驾。”
石亨感到费解:“曹公公,于大人是兵部尚书,是这次战役的总指挥,万岁为何不召于大人,反倒召末将进宫?”
“我又不是万岁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曹吉祥献媚地奉承一句,“万岁单独召见,说明万岁对你的重视,快走吧。”石亨心怀忐忑地跟随曹太监进宫去了。
于广等了这许久才有机会到父亲近旁说话:“父亲大人,一战而定乾坤,为大明解难,为黎民造福,孩儿非常高兴。”
“打了胜仗,未必就是好事,”于谦想得更深一层,“万岁满意,太后也许就不满意。”
“管他那些呢,胜仗总比败仗强。”于广试探着说,“父亲月余未进家门,如今打了胜仗,总该回家看看了。”
“是该喘口气了。”于谦表示同意,“广儿,为父随你回家。”于谦打了大胜仗,全家人都欢天喜地迎出来。琴娘在于冕的身后,有些不敢上前。她觉得自己对于谦表白了爱意,总是有些尴尬。她哪里知道,于广根本还没来得及把那封诗函交到于谦的手上呢。
人们都退去了,于谦自己坐在书房里,他在整理自己的思绪,下一步该如何对瓦剌作战,方能将太上皇平安接回。还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于广又轻手轻脚走进房来。
于谦问道:“广儿,还有事?”
“父亲,孩儿这有琴娘给您的一封信。”于广取出递过去,“请您过目。”
于谦疑虑地接过:“她有话为何不当面说,还要写信?”
“大概是有不便之处。”于广也不明了琴娘所写内容,但他猜到可能是与情爱有关。
于谦取出内函,看罢诗文,眉头不免皱起,之后倒背双手在房中往来踱步,不住地沉吟。
于广问:“父亲,琴娘她是何意?”
“你自己看。”于谦把信放在桌上。
于广看后立时明白了:“父亲,儿看琴娘姑娘是一片真心,母亲巳去世多年,您身边需要有人照顾,望您不要负却琴娘的一片痴情。”
“你好糊涂!”于谦自有他的见解,“为父偌大年纪,完全是琴娘的父辈,她好比一朵鲜花刚刚开放,我又怎能误人家女儿的青春“父亲,您还身强力壮,不能就这样独身终老。有个头疼脑热的,别人照顾毕竟不方便,还是身边有个女人为宜。”
“广儿,为父与你母亲情深意笃,你母亲过世之时,为父就曾发誓,终生不再迎娶,此志至死不变。”
“这,父亲,恐怕您要毁了琴娘的青春。”于广提醒,“您总得回答她,给个明确的答复啊。”
于谦想了想:“既然她是以诗明志,那为父我也以诗作答,愿她好自为之吧。”言毕,备好文房四宝,提笔写下一首诗:
亡妻仙去情犹伤,国运多艰时断肠。
拼将佘生报社稷,且留清名酬琴娘。
写毕,他交予于广:“广儿,既然你巳传书递柬,为父这回信就还要烦你交予琴娘。”
于广拿起时,顺便看看内容,明白这是婉转地拒绝琴娘的美意。他想,父亲的做法还是高明的,这样可以避免直来直去的媪尬,琴娘也好接受一些。
于广进入琴娘的闺房,将父亲的诗信放在桌上:“琴娘,你的信我不辱使命送到了,父亲也给你回信了,我的使命完成了。”说罢,他抽身退出。~于广一走,琴娘急切地抓起诗柬,认真看过,便痴呆呆发怔,许久许久,她一'动不动。
御书房是景泰帝平时处理政务之地,这里继承了太祖时的规制,再加上酷爱图书的成祖永乐帝的添建,堪称书的海洋。举凡各种线装绣图版本,海内仅有的孤本,甚至上古的竹简书,丝帛书,全都是应有尽有。曹吉祥带着石亨走进时,景泰帝正在看《资治通鉴》。
曹吉祥上前回禀:“万岁爷,石亨将军奉旨来到。”
景泰帝反下书本:“好,你下去吧。”
曹吉祥步出宫门,反身回来在宫门一侧偷听。
石亨近前些跪倒:“末将石亨叩见万岁!”
“石爱卿,平身回话。”
石亨起立:“万岁,召微臣前来,有何吩咐?”
“石将军,德胜门大捷,你功劳不小,朕当有封赏。”
“全赖万岁洪福,于谦于大人指挥有方,微臣不敢称功。”
“于谦他还指挥有方?”景泰帝的口气明显不满,“他为何不乘胜连夜追击,致使也先残余逃遁,太上皇又被裹挟北去,朕一定要治他的纵敌之罪!”
“万岁,这可不怪于大人呀!”石亨代为解释,“其实,我们都已决定,让将士们休息一夜,次日一早便对敌人发起总攻。没想到也先连夜溜逃,这确实是始料不及的。”
“这就是他指挥失误,我军本当全胜,却还留个尾巴,也就留下了无穷的后患,使朕不能安寝。”
“万岁,于大人毕竟是打了一个大胜仗,重创了瓦刺军,雪了土木堡之耻,使也先不敢再轻视我大明,”石亨几乎是大声疾呼,“圣上,于大人是建了亘古未有的功勋呀!”
“看你这样为于谦表功,倒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景泰帝旁敲侧击,“是不是因为于谦救你出来,你才对他报恩呀?”
“万岁,为臣不敢。一片丹心,实为国家圣上。于谦是难得的忠臣干城,当此多事之秋,国家真得靠他支撑啊。”
“看你越说越没谱儿了,好了,朕不治他的纵敌之罪便了。”景泰帝掉转了话头,“你说他是忠臣,他对朕能够一心一意吗?”
“万岁,臣以为于谦对圣上是真心拥戴,绝无二心。”
“朕权且相信你的话。”景泰帝叹口气,“太上皇未能救下还朝,太后她一定不依不饶,对此朕甚为焦虑。”
“万岁,于大人也是这样说。”石亨试探景泰帝的底线,“不过万岁放心,于大人表示了,下一步迎太上皇还朝是第一要务。为臣相信,于大人一定有办法完成这一使命。”
“看看,果不其然就要走这条斜路。”景泰帝连连叹息,“石将军,眼下朝中百官多为太上皇旧臣,朕立足未稳,太上皇还朝,必然引起朝政混乱。所以,从国家安定出发,太上皇还是暂缓回朝为宜。”
石亨没想到景泰帝如此毫不避讳地对他亮出底牌。面对掌权的皇帝,他自然不敢仗义执言:“万岁说得有理,这也是为国家黎民百姓着想。为臣一定按万岁的部署行事。”
“朕今日不是为的说你,而是要你向于谦过话。”景泰帝这才道明他的本意,“明日早朝那于谦一定提出迎还太上皇之事,于谦此人又特别执拗。你知会他在太后面前,不要对此事喋喋不休。太上皇早晚会迎回,只是眼下还不是时候,要他明白朕的意思。”
“微臣一定把话带到。”石亨也感到没有把握,“正如万岁所料,他这人一根筋,能否劝动,尚未可知。”
“朕宣你单独进宫,就是要你做成此事。”景泰帝又抛出香饵,“此番大败瓦刺,于谦功劳甚大,朕有意封他侯爵,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可以渗透给他。”
“微臣明白。”石亨自然是百依百顺。
“朕今日对你可没当外人,自然也不会亏待你。”景泰帝先给石亨一个甜头,“论功行赏之时,对于你这样的忠臣良将,朕会让你得到意外的惊喜。”
“臣誓死报效皇恩,肝脑涂地,在所不惜!”石亨表示决心。又是一个天晴气朗的早晨,文武百官准时来到奉先殿,与以往不同的是,众人脸上都笑逐颜开。于谦打了胜仗,瓦刺远遁北方,京城之围已解,百姓又可安居乐业,官员又可歌舞享乐。人们自然都是欢乐异常,彼此愉快地打着招呼。只有孙太后绷着脸,她早早地就坐在了殿上,看样子就是在运气。
远远地于谦出现了,石亨早已等得焦急,他快步迎上截住:“于大人,请留步,末将有要紧话说。”
“该上朝了,有话但讲无妨。”于谦由着自己的性子,并不停步,而是只管往前走。
石亨不得不抛出大个镇唬一下:“于大人,末将要传万岁口谕0”
“噢,”这下于谦站住了,“当真?”
“岂敢儿戏。”石亨见文武臣僚不时从身边走过,很多人同于谦打招呼,时间不多,便急忙点明主题,“于大人,万岁要你今日朝会之上,不要提及迎还太上皇一事。”
“这却为何?”
“迎还太上皇,万岁自有主张,且待时日。”石亨当然不会将景泰帝之言如实说出,不过他抢着告诉,“万岁还说,他要论功行赏,封你侯爵。”
“本官不在乎封赏。”于谦又是自顾向前走。
“于大人,不提迎还太上皇之事,可千万千万。”
“不消嘱咐,我自有道理。”于谦也不再理睬,快步上了金殿。
众同僚几乎把于谦围上了,七嘴舌,尽是称赞之词。王直喜气溢于言表:“于大人,立下不世奇功,真乃盖世英雄。”
徐有贞也面带难为情的神色凑上前来:“于大人,果然是张良在世诸葛重生,大败瓦剌,令人钦佩。”
对他,于谦不忘回击一句:“徐大人,你那夜观天象看来是有误了。瓦刺也是两条腿的人,不要畏之如虎,此后再也不要提迁都了吧。”
“那是,那是。”徐有贞满脸难堪,心中不住地咬牙,不信你于谦总是顺风顺水,早晚有背运的时候,那时,我自会让你知道徐某的厉害。
石彪也挤到前边:“于大人,你虽是文官,但敢于同瓦剌直接对阵,有你这样智勇双全的统帅,我石彪与你打到瓦剌老巢,把也先生擒活捉,使我大明永远根绝北方之患。”
“哼!”孙太后怒冲冲站起,“于谦,你太得意了是吧!”
于谦赶紧过去一躬到地:“太后在上,下官不敢忘形,些小胜利不值一提,其实罪过在身,而且罪莫大焉。”
“你明白有罪就好。”孙太后咄咄逼人的架势,“说,你罪在何处?”
“太后,臣不该……”
未及于谦说出下半句,曹吉祥上殿喊道:“万岁驾到!”
百官都不敢再说话议论,齐刷刷跪倒接驾。
冰封居庸关奉先殿上的气氛有些怪异,本来应是战后胜利的喜悦笼罩,由于孙太后的发怒,已然令气氛变得不协调。而景泰帝上殿来也沉着脸不高兴,使气氛变得更加压抑。文武百官无不噤若寒蝉,只有于谦依然故我。他走到孙太后面前,很诚恳地作了自我检讨:“太后,下官此战算不上完美,使得也先及三万人马逃遁;更不该的是,太上皇又被劫持而去。下官深感不安。”
孙太后眼中含泪:“于谦,满朝文武和黎民百姓还有哀家,无不对你抱有莫大期望,可你确实令哀家失望。太上皇巳在北京城下,近在飓尺啊,可你竟又眼睁睁看着他再被瓦剌劫走。作为臣子,你难道不感到羞耻。”
“这全是微臣指挥不当而致,下官甘愿受罚。”
“你不是指挥不当,而是根本没把太上皇放在心上!”孙太后这才露出发怒的原因,“在你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太上皇的位置。你命令下属向太上皇开炮,恨不能把他打死!”
“太后,臣冤枉。”于谦分辩,“当时是敌人巳要攻上城来,为了保住京城,无奈之下臣才下令开炮。而且也巳命令属下,炮火要避开太上皇。因而,太上皇才毫发无损。”
“于谦,你还在狡辩。”孙太后怒气不息,“难道不是你在宣扬社稷为重君为轻,万民为重君为轻吗?”
“太后,臣以为此言没有过错。”
不等于谦往下解释,景泰帝已怒冲冲接话训斥:“好你个于谦,竟然如此大放厥词!试问,如果朕落在瓦剌手中,你也是如此对待吗?!”
“万岁,臣作为兵部尚书,断不会出现让圣上落入敌手之事。”于谦语锋一转,“如果万岁所说的情况出现,当然也得社稷为重。民为邦国之本,如果没有百姓,焉有国家的存在?故而,万民为重君为轻。”
“这样的臣子要他何用!”孙太后似乎与景泰帝找到了共同点,“万岁,把他赶回家中种田去吧。”
“这个……”景泰帝故作沉吟,当然现在他不会这样做,因为朝廷还用得着于谦。不过,他也想让于谦害怕一下,所以故作深沉。
王直是个忠心正直的大臣,他早就憋不住了:“万岁,太后,你们的话让微臣越听越糊涂,也越伤心。于大人文官出战,夺取了这样大的胜利,一战而定乾坤。本该论功行赏,可却要遭罢官之厄。如果这样赏罚不明,谁还肯为大明朝卖命?如果让于大人解职,臣也请求辞官不做。”
百官们议论纷纷,虽然不敢髙声,但看得出明显是大为不满,都是为于谦抱不平。
景泰帝赶紧转换口气:“众卿不要误会,朕怎能糊涂到好坏不分,于谦打了胜仗自然有功,朕也会封赏。于谦,听封。”
可是于谦不等景泰帝说下去,便抢先打断皇上的话:“万岁,臣未能解救太上皇还朝属实有过,因而不配得到封赏。”
景泰帝甚为不满,厉声呵斥:“于谦,朕还没有加封,你便抢先拒绝,这显然是对朕的不恭。”
“万岁,臣不敢藐视圣上。”于谦相当诚恳,“待到微臣将太上皇救回之后,万岁再给予封赏不迟。”
“于谦,太上皇在瓦刺军中,也许一年半载不得回朝,难道就因为不能封赏你,而让诸多有功将士,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不成?”
“末将绝无耽误他人之意,如石亨将军等人,此战功劳卓著,理当受到朝廷封赏。”
“慢着。”孙太后插嘴了,“皇上,适才你曾言道,太上皇也许一年半载不得还朝,此话是何用意?”
“这个,”景泰帝琢磨合适的词,“也先反复无常,太上皇远在北地,是战还是谈判救回太上皇,如今还难以定夺,太上皇何时能回来,真的很难说。说‘一年半载’,朕不过是估计而已。”“我儿在胡地敌营受尽人间之苦,此番也先战败,说不定就会迁怒于他,没准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一年半载如何得了,要争取尽快救回我儿,哀家是一时一刻也等不得了!”
于谦安慰道:“太后放心,微臣定当全力以赴,力争让太上皇早日回国。”
景泰帝明显表示出不悦:“于谦,国家战守大计,须朕决策。朕还没有降旨,你便擅自做主,这眼中还有朕这个皇上吗?”
“臣不敢擅专,一切听凭万岁旨意。”于谦还是与其他大臣不同,“不过,太上皇久居敌人篱下,无论如何也当早日接回。”孙太后对景泰帝开话了:“万岁爷,你登皇位哀家是全力支持的,位居九五,也不能置太上皇于敌营不顾,于谦要接他还朝有何过错?你竟然对他横加指责。哀家看你是成心不想接太上皇返国。”
“太后之言差矣。”景泰帝当然不忿,也对于谦格外不满,“如果于谦努力,在城下就把太上皇救回,何至于产生这些争论?这于谦实实有罪。”
“别说这些了,万岁,还是计议一下如何让太上皇返国吧。”孙太后已是心急如焚。
“既是于谦主张接回太上皇是当务之急,朕就给他五万精兵,令他克日出征,扫平瓦剌,救回太上皇。”景泰帝心中明白,大兵一去征讨,也先定会恼怒,太上皇便休想回国。而只给他五万人马,于谦说不定就得败北。
于谦当即回答:“万岁,也先新败,若去征讨,他不与你交战,只是在大漠中周旋,便难以同他决战,那太上皇岂有还国之理?依臣之见,应派使臣前往与其谈判,晓以利害。也先已知太上皇在他手中没有了利用价值,十有八九便能放人。”
“你们说也先反复无常,几次派大臣出使,都是无功而返,再派使臣,不还是徒劳?”
“没派使臣,焉知此次不行?”孙太后与景泰帝顶牛儿,“你到底是派不派使者,给个痛快话。”
“朕从未说过不派使臣。”景泰帝知道拖不过去了,带着情绪唤道,“礼部右侍郎李实。”
“臣在。”李实出班跪倒。
“朕着你为赴瓦剌正使,大理寺丞罗绮为副使,明日即行起程,不得有误。”景泰帝始终脸色难看。
李实有些不明所以,不得不问:“万岁,臣到瓦剌之后,该如何与也先谈判,可以答应什么条件?还有,远道千里迢迢去看望太上皇,该带哪些吃穿用的物品?还请圣上明谕。”
“朕心中有数,你明日临行时一切自有答案。”景泰帝不愿再多说。
于谦的性格使然,还是忍不住叮嘱:“李大人,你要明白无误地告知太上皇,万岁大位已定,绝无再更改之理。请太上皇不要心存幻想,回国后在宫院安享荣华顾养天年。”
李实应答:“于大人所言实为金玉也,这话是该早些挑明,免得万岁与太上皇之间发生误会。臣这差事好办多了。”
景泰帝也没想到,于谦把他想而没说的话直接给挑明了,内心不觉怀有感激:“于大人不避嫌隙,忠正直言,真良臣也。”
“不知太后如何看待臣的率直之语?”于谦对孙太后的态度还不放心。
孙太后叹口气:“我儿年纪轻轻的丢了皇位,皆因他宠信王振所致,也算是咎由自取。只要能平安归来,做他的太上皇,又省心又轻闲,蜻等着享福,这是他后半生的造化。”
“太后英明,儿臣自会向太上皇尽孝。”景泰帝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感到这个死结已让于谦给解开了。
散朝之后,于谦猛地想到:也先尚有三万大军,他在撤走北归的路上,势必要途经居庸关。这处险关对北京的安全至关重要,如若被敌人占领,无异于掐住了北京的咽喉,瓦剌随时都可以向北京发起进攻。自己都能想到的,也先自然也能想到!居庸关绝不能丢。他匆匆返回兵部衙门,派人叫来了石亨和石彪父子。
石亨问:“于大人,这样匆忙呼唤末将,不知又有何驱使?”“有一件紧急差事,要你父子辛苦一遭。”于谦坦诚地说,“派别人本官还真不放心。”
石彪一向争强好胜:“于大人这是看得起我们爷俩,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您只管吩咐。”
“石将军,本官担心也先回军途中,会以他的优势兵力攻占居庸关,罗通总兵只有三千人马,着实不是也先的对手。”
“大人所虑甚是,我父子愿带兵增援。”石亨从内心里钦佩于谦,“敌人在北京没占到丝毫便宜,十有八九会拿居庸关出气。”“本官给你们一万精骑,不带粮草轻装疾进,要马不停蹄,务求尽快赶到。”于谦虑事周密,“如关城巳失,则火速回报,我自当率大军前去会战夺回居庸关。如敌人尚未攻占,而是将城包围,你就带兵在敌后袭扰,使其不能顺利攻城。待我接到军报,也自会派兵助战。”
“末将记下了。”石亨、石彪同声回答。
于谦又将一封封好的信递与石亨:“石将军,把它交给居庸关总兵罗通,要他按信行事。”
石亨收好:“大人放心。”
于谦又加鼓励:“你父子勇冠三军,本官深信有你们带兵驰援,居庸关定安然无恙。”
“末将这就辞行了。”石亨倒是积极,“我们还要赶路。”
“还有一事叮嘱,”于谦表情严肃,“这是个要力争完成的任务。石彪侄儿双锤天下无敌,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如探囊取物一般。本官要他突人瓦剌军中,设法将太上皇夺回,这便是你大功一件,本官定当给你连升三级。”
石彪抢先答道:“于大人这样看得起我石彪,我一定不负所望,平安地把太上皇救回!”
“好!”于谦眼睛注视着石亨,“石将军,本官拜托了。”
“大人放心,我父子敢不从命。”石亨心中在合计:救回太上皇,当今万岁会不会对他父子记恨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