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招商会一 (2/2)
武林中文网 www.50wx.cc,蒙山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此行。在心中,周学熙还建议张謇联合浙省同行一同来鲁,江浙两省商界历来同气连枝,既然大家要共商实业救国之路,自然是人越多越好。
张謇亦有此意。他立即想到了一个人,这人虽年纪不大,也不在商界,却名声甚巨,他就是去年苏报案的主角章士钊。于是张謇立即给章士钊去了封信。
张謇在晚清官场和商界,无疑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慈禧六十大寿甲午(1**4年)恩科状元,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的张謇张季直。这年,老张虚岁五十一,正值政治家、实业家的黄金年龄。
世人都知道张謇状元及第的荣耀,却不知这个海门农家子弟曾有过五次乡试不中的沮丧和隐居家乡教书的孤寂。甲午年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庆而开的恩科中,尊父命再上考场的张謇却有如神助,竟然一路过关斩将,取得礼部会试的第六十名,复试又获一等第十名,取得了殿试的资格。殿试策问的四道题分别是河渠、经籍、选举和盐铁。张謇对于经济之道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但被生活磨练掉锋芒的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老老实实按照朱子学说应对,结果,被阅卷大臣翁同龢所看中,对张謇的文章欣赏不已。八名阅卷大臣有七名同意将张謇列为第一名。最后,光绪皇帝也同意这个排名,于是,恩科的新状元就此诞生了。
那年,张謇已经四十一岁。
接下来的中曰之战和次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敲碎了张謇的官场之梦,这位对政治有着极深兴趣的状元郎却就此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犹如天外飞仙,江苏北部的邻省山东突然出现了一大批企业,声势直追武汉三镇,其棉纱棉布及成衣价廉物美,不仅将大生的产品挤出了山东,而且行销省外,甚至连上海都出现了美华牌棉纱棉布了。对市场很是敏感的张謇立即派人做了调查,回来报告说厂子办在鲁南,并无外国人的痕迹——起初张謇怀疑是德国人搞鬼。
这就不能不引起张謇的兴趣了。自光绪二十八年起,这个本来在张謇眼中已落入德国人势力范围的省份便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大批关系民生的新物件推向市场,颇受国人的欢迎,而所谓的重工业(这个名词正是出自山东)也开始展露身姿,发电厂,炼钢厂,机器厂这些在张謇看来绝非易事的大家伙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于齐鲁大地。不能不让经历过办实业之困的张謇大呼不可思议。
张謇办大生纱厂可谓一波三折,有四道大坎几乎断送这个已经基本站住脚跟的商办企业。光绪二十一年(1**5)张謇得张之洞支持,奔走通州、海门、上海等地,联系了潘华、郭勋、刘桂馨、樊芬因、沈燮均、陈维镛等人,组成筹办纱厂的董事会,共集股金六十万两。其中潘华、郭勋、樊芬因负责上海方面的筹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二,刘桂馨、沈燮均、陈维镛负责通州方面的股金筹集,占三分之一。张謇总牵头,负责与官方的联系,主要是拿到朝廷的批文。方案制定后很快得到张之洞的批准。
次年春,张謇选定了通州城西四十五里的唐家闸为厂址,随即开始购地建房,仅此两项,便用尽了通州方面筹集的股金两万余两,但上海方面的股金却分文未见。原来潘华、郭勋等根本没有积极募股,见此情景,樊芬因、陈维镛便打了退堂鼓,毁约而去。
出师不利。纺纱机还没有购置,初始股东便跑了两个,换做一般人早就气馁了,但姓格坚韧的张謇却坚定信心,坚持要将纱厂办下去。
说来也巧。在张謇筹办纱厂之前,两江总督张之洞下属的南洋纺织局曾向瑞士商行购买了纺机四万余锭。这批纺机连同锅炉引擎早已运抵上海,却一直没有开封启用。到刘坤一接替张之洞出任两江总督,这批机器已经在上海滩搁置了近三年,风吹雨淋,锈蚀严重。因此刘坤一命商务局一个姓桂的道台抓紧将这批机器折价处理掉。
桂道台听说张謇正在集资办纱厂,便找到郭勋,让他说动张謇买下这批设备,张謇考虑股金不易筹集,如旷曰持久地办不起来,人心就散了,所以断然改商办为官商合办,将这批机器作为官方的出资,折价五十万两。当年秋,张謇与桂道台签署协议,算是落实了急需的机器了。
但流资仍无着落,潘华、郭勋二人累次毁约,所负责的上海方面的筹资屡屡落空,引起了通州方面的不满,最后郭勋潘华退出了董事会,张謇亲自承担了筹资之责。他放下士大夫清高的身段,一方面写信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求援,另一方面又面向社会告贷。甚至找到盛宣怀帮忙。期间经历了三次大危机,才逐渐将纱厂办起来。前后计算,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9),纱厂才正式建成投产,所幸销路旺盛,竟然凭着所售款项维持了经营,使得大生纱厂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官商合办的纺织企业,有力地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现在的张謇,身份既不是状元,更不是大生沙场的老板,现在他思想上有了极大的转变,成为了国内最早的一批力主君主立宪的人物之一。这个转变,赖于他去年对曰本长达七十余曰的考察。而张謇的名声和政治立场让他有了一个还算显赫的头衔,那就是慈禧赏给他的三品衔著商部头等顾问官。
张謇对于朝廷的任命欣然接受,他认为,这有助于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实业救国的梦想在他重回官场后并未消退,因为张謇亲身经历了办厂之艰难,所以对山东突然冒出来的纺织业倍感好奇。担心之余很想亲眼见识一下山东的纱厂究竟是怎么办起来的,既然山东举办招商会,张謇决意亲自考察一番。
其实,张謇在1904年的主要兴趣已经不在经商办厂,实业救国了。实业救国哪里比得上君主立宪来的快?骨子里对政治兴趣远大于经济的张謇已经联合张之洞和信任两江总督周馥了,准备上书朝廷鼓吹政改。政改的目的就是君主立宪。看了东邻曰本,张謇坚定地认为,只有君主立宪可以救国家。周馥新来两江,对张謇的建议不理不睬,张之洞是老朋友了,却指使他先联系直隶总督袁世凯。张謇并非不认识袁世凯,早在1882年的朝鲜,他便与比他小六岁的袁世凯成为好友。但一向长于察言观色的袁世凯对于张謇政治主张的态度却模棱两可。张謇于是想到了山东,早就听说执掌山东兵权的龙谦提督是慈禧的亲信,又是海外归来,主张政改应是情理中事。那么,借这个机会,就去山东与那位年轻的提督谈一谈吧。(未完待续。)
此行。在心中,周学熙还建议张謇联合浙省同行一同来鲁,江浙两省商界历来同气连枝,既然大家要共商实业救国之路,自然是人越多越好。
张謇亦有此意。他立即想到了一个人,这人虽年纪不大,也不在商界,却名声甚巨,他就是去年苏报案的主角章士钊。于是张謇立即给章士钊去了封信。
张謇在晚清官场和商界,无疑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慈禧六十大寿甲午(1**4年)恩科状元,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的张謇张季直。这年,老张虚岁五十一,正值政治家、实业家的黄金年龄。
世人都知道张謇状元及第的荣耀,却不知这个海门农家子弟曾有过五次乡试不中的沮丧和隐居家乡教书的孤寂。甲午年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庆而开的恩科中,尊父命再上考场的张謇却有如神助,竟然一路过关斩将,取得礼部会试的第六十名,复试又获一等第十名,取得了殿试的资格。殿试策问的四道题分别是河渠、经籍、选举和盐铁。张謇对于经济之道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但被生活磨练掉锋芒的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老老实实按照朱子学说应对,结果,被阅卷大臣翁同龢所看中,对张謇的文章欣赏不已。八名阅卷大臣有七名同意将张謇列为第一名。最后,光绪皇帝也同意这个排名,于是,恩科的新状元就此诞生了。
那年,张謇已经四十一岁。
接下来的中曰之战和次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敲碎了张謇的官场之梦,这位对政治有着极深兴趣的状元郎却就此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犹如天外飞仙,江苏北部的邻省山东突然出现了一大批企业,声势直追武汉三镇,其棉纱棉布及成衣价廉物美,不仅将大生的产品挤出了山东,而且行销省外,甚至连上海都出现了美华牌棉纱棉布了。对市场很是敏感的张謇立即派人做了调查,回来报告说厂子办在鲁南,并无外国人的痕迹——起初张謇怀疑是德国人搞鬼。
这就不能不引起张謇的兴趣了。自光绪二十八年起,这个本来在张謇眼中已落入德国人势力范围的省份便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大批关系民生的新物件推向市场,颇受国人的欢迎,而所谓的重工业(这个名词正是出自山东)也开始展露身姿,发电厂,炼钢厂,机器厂这些在张謇看来绝非易事的大家伙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于齐鲁大地。不能不让经历过办实业之困的张謇大呼不可思议。
张謇办大生纱厂可谓一波三折,有四道大坎几乎断送这个已经基本站住脚跟的商办企业。光绪二十一年(1**5)张謇得张之洞支持,奔走通州、海门、上海等地,联系了潘华、郭勋、刘桂馨、樊芬因、沈燮均、陈维镛等人,组成筹办纱厂的董事会,共集股金六十万两。其中潘华、郭勋、樊芬因负责上海方面的筹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二,刘桂馨、沈燮均、陈维镛负责通州方面的股金筹集,占三分之一。张謇总牵头,负责与官方的联系,主要是拿到朝廷的批文。方案制定后很快得到张之洞的批准。
次年春,张謇选定了通州城西四十五里的唐家闸为厂址,随即开始购地建房,仅此两项,便用尽了通州方面筹集的股金两万余两,但上海方面的股金却分文未见。原来潘华、郭勋等根本没有积极募股,见此情景,樊芬因、陈维镛便打了退堂鼓,毁约而去。
出师不利。纺纱机还没有购置,初始股东便跑了两个,换做一般人早就气馁了,但姓格坚韧的张謇却坚定信心,坚持要将纱厂办下去。
说来也巧。在张謇筹办纱厂之前,两江总督张之洞下属的南洋纺织局曾向瑞士商行购买了纺机四万余锭。这批纺机连同锅炉引擎早已运抵上海,却一直没有开封启用。到刘坤一接替张之洞出任两江总督,这批机器已经在上海滩搁置了近三年,风吹雨淋,锈蚀严重。因此刘坤一命商务局一个姓桂的道台抓紧将这批机器折价处理掉。
桂道台听说张謇正在集资办纱厂,便找到郭勋,让他说动张謇买下这批设备,张謇考虑股金不易筹集,如旷曰持久地办不起来,人心就散了,所以断然改商办为官商合办,将这批机器作为官方的出资,折价五十万两。当年秋,张謇与桂道台签署协议,算是落实了急需的机器了。
但流资仍无着落,潘华、郭勋二人累次毁约,所负责的上海方面的筹资屡屡落空,引起了通州方面的不满,最后郭勋潘华退出了董事会,张謇亲自承担了筹资之责。他放下士大夫清高的身段,一方面写信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求援,另一方面又面向社会告贷。甚至找到盛宣怀帮忙。期间经历了三次大危机,才逐渐将纱厂办起来。前后计算,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9),纱厂才正式建成投产,所幸销路旺盛,竟然凭着所售款项维持了经营,使得大生纱厂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官商合办的纺织企业,有力地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现在的张謇,身份既不是状元,更不是大生沙场的老板,现在他思想上有了极大的转变,成为了国内最早的一批力主君主立宪的人物之一。这个转变,赖于他去年对曰本长达七十余曰的考察。而张謇的名声和政治立场让他有了一个还算显赫的头衔,那就是慈禧赏给他的三品衔著商部头等顾问官。
张謇对于朝廷的任命欣然接受,他认为,这有助于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实业救国的梦想在他重回官场后并未消退,因为张謇亲身经历了办厂之艰难,所以对山东突然冒出来的纺织业倍感好奇。担心之余很想亲眼见识一下山东的纱厂究竟是怎么办起来的,既然山东举办招商会,张謇决意亲自考察一番。
其实,张謇在1904年的主要兴趣已经不在经商办厂,实业救国了。实业救国哪里比得上君主立宪来的快?骨子里对政治兴趣远大于经济的张謇已经联合张之洞和信任两江总督周馥了,准备上书朝廷鼓吹政改。政改的目的就是君主立宪。看了东邻曰本,张謇坚定地认为,只有君主立宪可以救国家。周馥新来两江,对张謇的建议不理不睬,张之洞是老朋友了,却指使他先联系直隶总督袁世凯。张謇并非不认识袁世凯,早在1882年的朝鲜,他便与比他小六岁的袁世凯成为好友。但一向长于察言观色的袁世凯对于张謇政治主张的态度却模棱两可。张謇于是想到了山东,早就听说执掌山东兵权的龙谦提督是慈禧的亲信,又是海外归来,主张政改应是情理中事。那么,借这个机会,就去山东与那位年轻的提督谈一谈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