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wx.cc,三国第一强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汉,初平二年,十二月二十三,弥漫在河北大地的烽烟终于燃烧到了最浓烈的一刻!
青州刺史,大汉骠骑将军王羽,与冀州牧,车骑将军袁绍会战于平原城下,胜,而未尽全功。就在袁绍军弹尽粮绝的一刻,匈奴屠各部大单于,于夫罗,率众倾巢而出,部族精锐共计两万四千骑,声势浩大的横跨冀州,五日内强行八百里,赶到了平原战场。
在战场上胶着着的各方得到消息的时候,胡骑距离平原城,只剩下了二十里,转瞬及过的二十里路程!
经过了大半年的鏖战,大半个河北的军事力量全部集结在了大河之畔。
酷烈的大战,一触即发!
鸣石山上的鼓角声中,终于再次有了激昂之意,山下营垒中的大军,依旧悻悻然的没什么气势,连战旗都给人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远不像其他几路人马那样迎风招展,猎猎生威。
人的情绪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听起来很怪异,可实际上一点都不奇怪。吹过平原的风是一样的,但战旗这种东西,毕竟是擎在人手中的。旗手没精打采,还能指望看到旗海如林,旌麾蔽日的景象吗?
张颌等人对此多少有些体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饥寒,在这寒冬腊月的时节,失却了大半辎重,真的是很要命的一件事。
要不是胡骑实在太强势,冀州众将原本都是要投降的,不用做其他事,只要王羽把辎重一烧,或者运到城里去,就算打赢了这仗又有什么用?
“王鹏举骁勇善战,武功盖世,世人尝以项藉比之,以今日之事观之,这一比确是很有道理。”
此刻,众将都在营内敌楼观战,不时有人发表些感慨,现在说话的,正是冀州上将张南。
“正南此言何解?”张颌没说话,大将焦触与张南交好,倒是相当凑趣。
“当日高祖以天下得失问于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却不能与天下同利,故而天下终归于汉。由此可见,这治国以仁,而不以功论酬者,其实是长久不了的。”这时代武将文臣的区分其实不太大,张南随口引经据典,说的也是头头是道。
“正南言之成理。”张南的话顿时引起了一阵共鸣,大将蒋奇出身魏郡名门,听了这话,当下也是一脸的忿忿不平:“我等虽败,但还有万余兵马在手,王君侯若要主持冀州,稳定地方也用得上我等。这许多好处,难道还不值得他稍加重视吗?”
“就是,就是!”
“据说当年那项藉,每每到了分封属下的时候,总是迟疑不决,将印信拿在手里摩挲,直到印信的边角都被磨平了,还是迟迟授不下去。我看呐,这位小霸王,倒是和那位霸王同出一辙,或许是刻意效仿都说不定。”
说话的尹楷出自大儒卢植门下,说起来和公孙瓒、刘备还有同窗之谊,因为学问好,说话难免也更加尖酸刻薄,随口道来的典故,更是说到了所有人的心里去。
张颌没有参与众人的议论,但这些说法,他也都在听,在思考。
看过沮授的遗书后,他已经暗自向王羽投效了。之所以迟迟不肯离营去拜见,表面上的理由是不想引起冀州众将的猜疑,导致意外发生,但实际上,他心里未尝不是在迷茫。
这个时代,虽然儒学已经风行于世,不少读书人也喜欢将仁字挂在嘴边,但真正懂得政略之人,很少会把这种事当真。
正如众将所议论的那样,开国时期,争霸的那二位英雄,就是最好的正反例子。
高祖是好人吗?就算忽略掉他身上那股动辄骂人,出口成脏的痞子气,其后他对各路功臣的大肆杀戮,也算不上什么仁义之举吧?
倒是项羽待人和气,平易近人,与麾下将士同甘共苦,每战之时,必亲身临阵,不避矢石的攻杀在前,故而百战百胜,屡屡以弱胜强。
这一点,跟王羽还真是很像,王羽以两万余众平了青州的百万黄巾,武功之盛,烜赫一时;楚汉的彭城之战,项羽又何尝不是以三万楚军,大破诸侯的六十万联军?
两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在酬功方面。
高起、王陵的原话,还有另一半: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将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这才是战国时代的旧勋贵们最认可刘邦的地方。
谁招到的兵,就是谁的,谁打下来的地盘,也会作为酬功之赏。而项羽总是犹豫再三,试图先全面评估过某个人,再决定是不是让他执掌一军一城。
项羽的做法未必没有道理,但从实际效果来说,就比刘邦差多了。
现在的王羽,似乎也有这种倾向。他对百姓的同情,总是大于对豪强的安抚。对待冀州的一众降将,不以残存实力大小、各人背后的家世来区分,而是以各人的能力。
比如张颌自己,就很受看重,从龙凑之战后,青州来招揽的使者至少有五六波,单是够分量的就有田丰和孔融分别出马的两次。
虽然还没得到正式的任命和实质性的许诺,可张颌一点都不怀疑,自己到了青州后,很快就会受到重用。
在鄃县时,王羽招降还可以说是为了兵不血刃的夺城,可现在,张颌手中只有两千残兵,实力并不比焦触、张南强多少。
&nb... -->>
汉,初平二年,十二月二十三,弥漫在河北大地的烽烟终于燃烧到了最浓烈的一刻!
青州刺史,大汉骠骑将军王羽,与冀州牧,车骑将军袁绍会战于平原城下,胜,而未尽全功。就在袁绍军弹尽粮绝的一刻,匈奴屠各部大单于,于夫罗,率众倾巢而出,部族精锐共计两万四千骑,声势浩大的横跨冀州,五日内强行八百里,赶到了平原战场。
在战场上胶着着的各方得到消息的时候,胡骑距离平原城,只剩下了二十里,转瞬及过的二十里路程!
经过了大半年的鏖战,大半个河北的军事力量全部集结在了大河之畔。
酷烈的大战,一触即发!
鸣石山上的鼓角声中,终于再次有了激昂之意,山下营垒中的大军,依旧悻悻然的没什么气势,连战旗都给人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远不像其他几路人马那样迎风招展,猎猎生威。
人的情绪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听起来很怪异,可实际上一点都不奇怪。吹过平原的风是一样的,但战旗这种东西,毕竟是擎在人手中的。旗手没精打采,还能指望看到旗海如林,旌麾蔽日的景象吗?
张颌等人对此多少有些体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饥寒,在这寒冬腊月的时节,失却了大半辎重,真的是很要命的一件事。
要不是胡骑实在太强势,冀州众将原本都是要投降的,不用做其他事,只要王羽把辎重一烧,或者运到城里去,就算打赢了这仗又有什么用?
“王鹏举骁勇善战,武功盖世,世人尝以项藉比之,以今日之事观之,这一比确是很有道理。”
此刻,众将都在营内敌楼观战,不时有人发表些感慨,现在说话的,正是冀州上将张南。
“正南此言何解?”张颌没说话,大将焦触与张南交好,倒是相当凑趣。
“当日高祖以天下得失问于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却不能与天下同利,故而天下终归于汉。由此可见,这治国以仁,而不以功论酬者,其实是长久不了的。”这时代武将文臣的区分其实不太大,张南随口引经据典,说的也是头头是道。
“正南言之成理。”张南的话顿时引起了一阵共鸣,大将蒋奇出身魏郡名门,听了这话,当下也是一脸的忿忿不平:“我等虽败,但还有万余兵马在手,王君侯若要主持冀州,稳定地方也用得上我等。这许多好处,难道还不值得他稍加重视吗?”
“就是,就是!”
“据说当年那项藉,每每到了分封属下的时候,总是迟疑不决,将印信拿在手里摩挲,直到印信的边角都被磨平了,还是迟迟授不下去。我看呐,这位小霸王,倒是和那位霸王同出一辙,或许是刻意效仿都说不定。”
说话的尹楷出自大儒卢植门下,说起来和公孙瓒、刘备还有同窗之谊,因为学问好,说话难免也更加尖酸刻薄,随口道来的典故,更是说到了所有人的心里去。
张颌没有参与众人的议论,但这些说法,他也都在听,在思考。
看过沮授的遗书后,他已经暗自向王羽投效了。之所以迟迟不肯离营去拜见,表面上的理由是不想引起冀州众将的猜疑,导致意外发生,但实际上,他心里未尝不是在迷茫。
这个时代,虽然儒学已经风行于世,不少读书人也喜欢将仁字挂在嘴边,但真正懂得政略之人,很少会把这种事当真。
正如众将所议论的那样,开国时期,争霸的那二位英雄,就是最好的正反例子。
高祖是好人吗?就算忽略掉他身上那股动辄骂人,出口成脏的痞子气,其后他对各路功臣的大肆杀戮,也算不上什么仁义之举吧?
倒是项羽待人和气,平易近人,与麾下将士同甘共苦,每战之时,必亲身临阵,不避矢石的攻杀在前,故而百战百胜,屡屡以弱胜强。
这一点,跟王羽还真是很像,王羽以两万余众平了青州的百万黄巾,武功之盛,烜赫一时;楚汉的彭城之战,项羽又何尝不是以三万楚军,大破诸侯的六十万联军?
两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在酬功方面。
高起、王陵的原话,还有另一半: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将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这才是战国时代的旧勋贵们最认可刘邦的地方。
谁招到的兵,就是谁的,谁打下来的地盘,也会作为酬功之赏。而项羽总是犹豫再三,试图先全面评估过某个人,再决定是不是让他执掌一军一城。
项羽的做法未必没有道理,但从实际效果来说,就比刘邦差多了。
现在的王羽,似乎也有这种倾向。他对百姓的同情,总是大于对豪强的安抚。对待冀州的一众降将,不以残存实力大小、各人背后的家世来区分,而是以各人的能力。
比如张颌自己,就很受看重,从龙凑之战后,青州来招揽的使者至少有五六波,单是够分量的就有田丰和孔融分别出马的两次。
虽然还没得到正式的任命和实质性的许诺,可张颌一点都不怀疑,自己到了青州后,很快就会受到重用。
在鄃县时,王羽招降还可以说是为了兵不血刃的夺城,可现在,张颌手中只有两千残兵,实力并不比焦触、张南强多少。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