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wx.cc,汉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以,法制所惩罚的,也是义所不容的;提倡奖励的,一定是礼所崇尚的。百姓信服的是礼义,如果赏罚都顺应礼义,那么百姓就不会犯法:远古时代仅仅用“画衣冠,异章服”这种象征性的惩罚,便使得百姓不犯法,就是因为那时一贯遵行礼义。
我听说,志趣相投才能相随,声音相近才能相应和。现在皇上实行德政于上,百姓同心同德于下,因此同心同德便会志向一致,志向一致便会行动统一,行动统一便会有协调的言论。言论协调那么天地之间的和合便会与之相应和。阴阳和协,风调雨顺,天降甘露,五谷丰登,六畜繁衍,长出谷粒丰满的嘉稻,生出红色的瑞草,山林茂密,湖泽水满,这些都是和协之至所产生的景象。身体协调不会生病,没有疾病便不会夭折,父亲不会失去儿子,哥哥也不会因为弟弟早亡而哭泣。圣王的恩德天高地广,与日月同辉,于是吉祥的麒麟、凤凰便出现了,郊外湖泽也会出现吉祥的龟、龙,河出图,洛出书,远方的国家无不钦慕,派遣使者,携带着礼品前来臣服觐见,这是和协的顶点了。
我听说,仁就是爱,义就是适于时宜,礼就是履行礼仪的精神,智慧则是治术的本源。兴利除害,不论亲疏而爱天下之人,称为仁。明辨是非,明断可否,称为义。进退有分寸,尊卑有所区别,称为礼。独揽生杀之权,开通堵塞之路,权衡轻重缓急,探讨得失之道,使周围及远方的真实、伪诈之事都暴露出来,称为术。以上四条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全都应制定实施,不可荒废。掌握其要领,就会天下安乐太平,刑法虽设立,却因无人犯法而不使用;不能掌握这些方法,那么皇帝就将受到蒙蔽,官吏就会作乱。这些事情的得失利害,是继承、延续祖先业绩的根本。我听说,尧那个时代有洪水之灾,派去禹去治理,没有听说大禹治理天下时有水灾。至于商汤时代的旱灾,那是夏桀的余孽造成的。夏桀、商纣实行恶政,受到天的惩罚;大禹、商汤行善积德,因此而称王天下。由此看来,上天并无个人的亲疏好恶,顺应天德,便和协兴旺,倒行逆施,灾害就会降临。造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我愚昧鲁莽,回答皇上的策问实不胜任。
当时对敕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上奏对策成绩时,公孙弘位居下等。策简呈给皇帝后,天子将公孙弘的对策选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入见,天子见他一表人才,于是任命为博士,待韶金马盟。
公孙弘再次上疏说:“陛下有先圣的位置而没有先圣的名声,有先圣的名声而又没有先圣的官吏,所以陛下现在所处的情势与先圣相同,但治理的结果却不一样。过去那个时代的官吏清正,所以百姓忠实;现在的官吏贪邪,所以百姓粗鄙。有弊端的政治得不到推行,令人憎恶的法令不会被听从。任用贪邪的官吏去推行弊政,用令人憎恶的法令去治理粗鄙的百姓,百姓不可能被教化,造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治理结果。我听说周公治理天下,一年就发生了变化,三年百姓受到教化,五年便天下太平。这是陛下向往追求的。”奏疏呈上后,天子用册书答覆: “问:公孙弘盛赞周公之治,那么你认为自己与周公相比,谁的才能更高呢?”公孙弘回答说:“我的见识浅薄,怎么敢与周公相比!虽然如此,我还是明白现在实行治道就可以达到先圣的治理境界。虎豹马牛,这些都是难以号令的野兽,等到它们被教练驯服后,便可驾驭使用,让它听从人的命令。我听说,数日之内燥工就可以将直木烘曲,数月之内金石便可被销熔,人对于利害的好恶认识,岂是禽兽木石所能相比的?我认为,用一年时间才使国家发生变化,太慢了。”皇上对他的话很诧异。
当时刚刚与西南夷交往,巴蜀两郡苦于供奉劳作,皇上下诏派公孙弘去视察。回朝汇报时,他极力反对交通西南夷,认为没有用处,皇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每当朝会议政的时候,公孙弘都将自己的意见陈述出来,让皇帝自己选择,而不肯在朝堂上当面反驳、争论。由此皇帝看出他行为谨慎忠厚,辩论时留有余地,熟悉文书法令及官吏公务,又以儒术加以文饰,所以非常喜欢他,一年之内就将其提拔为左内史。
公孙弘上朝奏事,有认为不对的事,也不当庭争辩。他常与主爵都尉汲黯先后去见皇上,汲黯先提出问题,公孙弘随后进行推究阐述,皇上常常很高兴,听从他所说的一切,公孙弘因此而越来越受到宠信。他曾与公卿相约提出某些建议,可是到了皇帝面前,又完全背弃约定,顺着皇帝的意图说。汲黯当庭责问公孙弘:“齐人多伪诈而不老实,先与臣等提出以上建议,现在又完全背弃前约,这是对君不忠。”皇上询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 “了解臣的人认为臣是忠君的,不了解臣的人认为臣是不忠的。”皇上认为他的话有道理。皇帝左右的宠臣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来越厚待他。
公孙弘善于言谈,见多识广,常说君主怕的是不能宽弘大度,为臣子怕的是不能节俭。他奉养后母恭谨孝顺,后母去世,他服了三年丧。
作了几年内史后,公孙弘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又在东方新设置了苍海郡,在北面筑起朔方郡城。公孙弘几次劝谏,认为这是劳民伤财去经营无用之地,不值得使中原地区为此疲敝不堪,希望停止。皇上于是命朱买臣等驳斥公孙弘,论证设置朔方郡的必要性。朱买臣等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条也驳不倒。于是他向皇上谢罪说:“我是山东粗鄙之人,不了解设朔方郡如此有利,希望罢去西南夷、苍海郡,而专一经营朔方郡。”皇上这才应允了他的请求。
汲黯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很多,但却用布做被子,这是伪诈。”皇上询问公孙弘,他谢罪说: “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交情好的没有比得过汲黯的,可是今天他当庭责问我,实在是说中了我的弱点。身为三公之一而用布被子,的确是伪饰欺诈,想要沽名钓誉。我听说管仲作齐国的相,娶了三位不同姓的女子为妻,其奢侈程度可与君主相比,齐桓公依靠他的辅佐而称霸,不过他是对上僭越国君。晏婴作齐景公的相,一餐不吃两份肉菜,他的小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他是向下比照着平民。现在我公孙弘作御史大夫,用布被子,是使九卿以下至小吏都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确如汲黯所言。再说没有汲黯,陛下如何能听到我这番话?”皇上认为他能礼让,越发尊敬他。
元朔年间,公孙弘取代薛泽成为丞相。原先汉王朝一般以列侯为丞相,祇有公孙弘没有爵位,皇上于足下诏说: “我钦慕先圣治国之道,广开门路,宣招四方的贤士。古代按其贤能安排职位高低,衡量其才干授予不同的宫职,功劳大的人俸禄丰厚,德行高的人爵位尊显,所以立有武功的得到升迁,有文德的得到褒奖。兹令将高成县平津乡的六百五十户封给丞相公孙弘,封其为平津侯。”其后便以此为制度。官至丞相而封侯,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当时皇上正在兴功立业之际,一再选拔贤良。公孙弘就因对策第一而出人头地的,他起白布衣,几年后就官至宰相并封侯。止因为此,他营建客馆,打开束门招请贤士,并与他们共同研讨议事。公孙弘本人每餐衹吃一个肉菜和糙米,其亲朋及宾客都依靠他供给衣食,他的俸禄因此而全部拿了出来,家中无所剩余。但他性情好猜忌,表面宽和而内心深藏。那些与公孙弘有过嫌隙的,无论近远,虽然表面上他都与其友善,最终总要报复。杀主父偃,贬董仲舒到胶西,都是公孙弘的主意。
后来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朝廷正在严厉追查其党羽的时候,公孙弘得了重病,他感到自己无功而封侯,官居宰相之位,应该辅佐圣明的皇帝平定安抚国家,使得人们都遵循作臣子的道义。现在诸侯王中出现了叛逆,这是作大臣的不称职所致。他怕病死无法交待,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个方面,用以实行的又有三条。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这五个方面是天下的常道;仁、智、勇是实行常道的三德。所以说‘有疑则问近于智,身体力行近于仁,知道廉耻近于勇。懂得这三条,便知道如何修身自律;才会知道如何治理百姓。’没有不能自律而能治理百姓的。陛下亲行孝悌,借鉴三王,建立周朝那样的政令,兼有文王之德武王之才,招揽四方之士,选贤任职,量能授官,这是能够激励百姓劝勉贤才的做法。而今臣下我愚鲁无才,又无汗马之劳,陛下过分看重从卒伍之中将我提拔起来,封为列侯,位至三公。我的德行才能不足与这样高的官爵相称,加上有病在身,恐怕要先于狗马葬身沟壑,最终都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德,也无法尽忠职守。我想归还列侯爵位,辞职退休,给贤才让路。”皇上答覆说:“自古奖赏有功劳的,表彰有德行的,守成时崇尚文治,逢乱世崇尚武功,这个原则从未改变过。我朝夕努力以求成才,获承皇位,心怀忧惧,不能安宁,衹想与诸位大臣共同努力治理天下,而您是通晓治国之道的。君子赞美良善,他的善举福及后代,你若照此行事,我心裹是会常常想到的。您不幸身染小病,何愁不愈?竟上书辞归侯爵并要退休辞官,这是显露我无德啊。现在朝中事情不多,您可保养精神,不要挂念思虑,请医吃药以恢复身体。”于是,赐予休假,又赏赐牛酒及各类丝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病愈,上朝理事。
公孙弘共作了六年丞相、御史大夫,八十岁时死在丞相任上。在他后面,李蔡、严青翟、趟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牦相继作了丞相。从李蔡开始到石庆时止,丞相府的客馆已荒凉残破,到了公孙贺、刘屈牦时,客馆破败,改为马厩、车库和奴婢的住房。这些人中衹有石庆敦厚严谨,继公孙弘之后寿终于丞相任上,其余的全都获罪被斩。
公孙弘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侯爵,作了十余年的山阳郡太守,皇帝征召钜野县令史成,让他到公车待命,公孙度却挽留他不让上路,于是被论罪,被判服四年劳役。
元始年间,褒奖功臣的后代,皇帝下诏说:“汉朝兴邦立国以来,股肱大臣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公孙弘,能够在任职期间力行节俭,轻财重义。他官居宰相且封侯,但却盖布被子,吃糙米饭,将俸禄拿出来供给故旧宾客,以致无所剩余。他享受的衣食都在制度所规定的标准以下。可称得上是以自身为表率来促使民风朴实,与那些内藏财富而表面衣着俭朴以钓取虚名的人完全不一样。用表彰德行义举来引导,勉励世俗民风的转变,这是圣王的法度。赐公孙弘后代子孙中的嫡系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卜式,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有小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中分出居住,衹取羊百余只,田宅财物尽给弟弟。卜式入山牧羊十余年,羊多到千余头,于是便买下田宅。而其弟则倾家荡产,卜式立即又分给弟弟财产,如此有多次。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 卜式上书,愿捐家财的一半助边事。皇上派人间卜式:“想当官吗?”t-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作官。”使者说:“家裹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邑人贫者借钱给他,不善的人教他干好事,在住处与人友好相处,卜式有何冤事呀!”使者说:“你这样,想干什么?” 卜式说:“天子抗击匈奴,我以为贤者理应为大节而死,有钱的应出钱,这样匈奴可灭。”使者报告朝廷。皇上又告诉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道: “这不是入之常情的表现。不轨之臣,不可能作为效法的榜样,愿陛下不要答应。”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过了几年便退回卜式。 卜式回乡后,又重操他的牧羊业。
一年后,遇上浑邪王等降汉,国家费用过大,仓府空虚,贫民多迁徙,都靠国家补给,也无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钱二十万给河南太守,以救流民。河南上报富人助贫名单,皇上认出了卜式,说:“是那一位坚持要给一半家产助边的人。”于是赐卜式差役四百人,卜式又全部还给官府。当时,富豪皆争相隐匿财产,衹有卜式特别想帮助国家费用。皇上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拜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以示尊崇,鼓励百姓效法。
开始时卜式不愿为郎,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先生去放牧。” 卜式当了郎官后,依然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羊肥壮又繁殖得很多。皇上经过牧羊场地,很称赞。 卜式说:“不衹是牧羊,治民也是一样。按时起居,坏的立即除去,不让其害群。”皇上惊奇其言,想让他试一试治民。任卜式为缑氏令,缑氏大治;迁成皋令,管领漕运,考核最优。皇上以卜式朴实忠厚,拜为齐王太傅,又转任为相。
遇吕嘉反叛,卜式上书说:“臣听说主愧臣死。群臣应该死节,最蠢笨的也应出财助军,这样才是强国不敢侵犯的保证。臣愿与儿子及临苗习弩与博昌习船之士请战,战死以尽臣节。”皇上认为他贤德,下韶说: “朕闻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今天下不幸多事,郡县诸侯没有奋激而起、以直报怨的直道之人。齐相行为雅正而亲耕,随畜放牧,以资产帮助亲弟,又从头开始经营,不为利惑。不久前北部边境调军出击匈奴,卜式上书出钱助官。往年西河灾荒,卜式又率齐人送粮到西河。今又首先奋起报名从军,虽然没有交战,可谓义见于内心了。应赐卜式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五星年间,征召上式代亘庆为御史大夫。上式上任后,说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赋,可以废除。皇上由此不喜欢上式。第二年应当封掸,上式又不习文章礼仪,贬为太子太傅,以{皑代上式之职。上述以寿终。
{皑,工垂人。研习尚书,师从于趑屋生。以郡国选诣博士身份,受业于孔室厘。因贫困无资用,曾由弟子供养。时常租田而耕,带经书而劳作,休息时便诵读,读书精深到如此地步。以策问为掌故,以功补廷尉文学卒史。
{鲈为人温良,有清廉智慧,能自卫,善于文章,柔弱于武,口不能开发陈述。当时退荡任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遮以儒生的身份处于其间,表现出不谙事理,不能做下等官吏,被任为从史,前往韭地看守牲畜数年。还至府,上报牲畜簿册,正遇廷尉碰到疑难奏章,已经多次退回,属吏不知如何是好。倪宽对他讲明写法,属吏便让倪宽写奏书。奏成,读之皆服,告诉廷尉张汤。张汤大惊,召倪宽交谈,便赏识其才,任为掾。上报倪宽所作奏书,即时许可。次日,张汤见皇上。问道: “上次奏书非俗吏所能及,是谁作的?”张汤说是倪宽。皇上说:“我本来早就听说他了。”张汤从此向往学问,让倪宽任上奏案件的属官,用古法律之义判决疑难案件,很受重用。到张汤任御史大夫,任倪宽为属官,提拔任侍御史。见皇上,谈经学。皇上喜悦,又问尚书一篇。提升为中大夫,迁左内史。
倪宽任治民职务之后,劝导农耕,减缓刑罚,治理狱讼,谦恭下士,致力于取得人心;择用仁厚之士,推求人情对待下属,不求名声,吏民极为信爱。倪宽表奏开六辅渠,订治水条令以扩大溉田。收租税,根据季节收成裁定,不急征收,借贷与民,因此租多不入库。后有军役征发,左内史以欠租课名列最后,当免官。百姓听说他将被免官,都怕失去倪宽,大家出牛车,小家担挑,输租接连不断,交租税居首。皇上由此更加惊奇倪宽的才干。
当议论仿古巡狩封惮之事时,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当初,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大颂功德,讲符瑞,提出应该封泰山。皇上看重其书,问倪宽,倪宽说:“陛下亲行圣德,统集万民,祭祀天地,献礼百神,神灵所指,征兆必定显示,天地同时感应,符瑞已经显明。应封泰山,祭梁父山,昭明宗姓考求祥瑞,是帝王之盛大节日。然而享献之义,不着于经书,封禅告成,开闭于天地神祇,恭敬地迎接神明的降临,总揽百官之职,各尽职守并且确定其制度礼节。衹有圣主制定得当,非群臣所能相比。今天将举办大事,可是数年间议而不决,群臣所言不同,终无所成。衹有天子确立中和之正位,总揽万事,协调治理,振荡德音如金玉之声,以便服从上天庆赏,建立万世流传的基业。”皇上赞同这一见解,便自己制订礼仪,采用儒家学术加以修饰。
礼仪已成,将要举行封禅,拜倪宽为御史大夫,随从束封泰山,还登明堂。倪宽上寿说:“臣闻三代改制,政教法象相因属。不入圣统废绝,陛下发愤,合指天地,始立明堂辟雍,尊祭泰一神庙,用六律五声来深赞圣意,神乐和四方色彩各有仪象,以承接最隆重的祭祀盛典,为后世万代留下祭祀天地的法则,天下为此而深感幸运。通过这次祭礼将要确定太初年的白麟、宝鼎祥瑞,登上泰山向天神报告吉祥,发福开门,以等待冬至祥瑞景象的到来。癸亥尊祭,太阳显示出曰中有曰之光;太初元年甲子冬至之曰,天地永享敬肃祥和。光辉普照,上天文彩粲然夺目,现出曰曰昭明的景象,为报答德政施行而降下吉祥兆应。臣倪宽举杯再拜,敬上千万大寿。”皇上写下制书说:“敬举君之杯。”
后来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法坏废,汉兴未改正朔,现在应该改正。”皇上于是诏令倪宽与司马迁等共定汉太初历。详见律历志。 当初梁国相褚大通晓五经,为博士,当时倪宽为其弟子。到御史大夫缺额,征褚大来就任,褚大自以为得任御史大夫。到洛阳,听说倪宽已就任,褚大笑。到达朝廷与倪宽在皇帝面前议封禅,褚大不及倪宽,退而佩服说:“皇上真是知人。”倪宽为御史大夫,由于称意任职,因此很久没有对皇上有所匡谏,官属轻视他。居位九年,死于官任。
赞曰:公孙弘、 f式、倪宽都以鸿渐之翼受困燕雀,远涉羊猪之间,不遇时运,怎能到这个地步?当时,汉兴六十余年,海内安定,府库充实,然而四边未服,制度多缺。皇上刚刚兴办文武大业,求之而不得人才,开始用蒲轮车迎枚乘,见到主父偃而叹息。群士羡慕向往,异人奇才同时出现。 卜式拔于放牧,弘羊从贾人中提拔,卫青从奴仆中奋起,金曰蝉出于降虏,这些都是古代版筑贩牛一类人。漠之得人才,于此为盛,儒学文雅有公孙弘、董仲舒、倪宽,忠厚有石建、石庆,质朴有汲黯、 卜式,推举贤士有韩安国、郑当时,制定法律条令有赵禹、张汤,文章有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有东方朔、枚皋,应对皇上提问有严助、朱买臣,历数有唐都、洛下闳,协调音律有李延年,运筹财政有桑弘羊,奉命出使有张骞、苏武,领兵有卫青、霍去病,受遣诏保幼主有霍光、金曰殚,其余不可胜记。因此兴造功业,制度遣文,后世不及。孝宣承大统,继修宏伟帝业,讲论六艺,招选优秀人才,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升,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名,将相有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有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漠、严延年、张敞之辈,皆有功迹见述于世。考其名臣,次于武帝时代的人才。
所以,法制所惩罚的,也是义所不容的;提倡奖励的,一定是礼所崇尚的。百姓信服的是礼义,如果赏罚都顺应礼义,那么百姓就不会犯法:远古时代仅仅用“画衣冠,异章服”这种象征性的惩罚,便使得百姓不犯法,就是因为那时一贯遵行礼义。
我听说,志趣相投才能相随,声音相近才能相应和。现在皇上实行德政于上,百姓同心同德于下,因此同心同德便会志向一致,志向一致便会行动统一,行动统一便会有协调的言论。言论协调那么天地之间的和合便会与之相应和。阴阳和协,风调雨顺,天降甘露,五谷丰登,六畜繁衍,长出谷粒丰满的嘉稻,生出红色的瑞草,山林茂密,湖泽水满,这些都是和协之至所产生的景象。身体协调不会生病,没有疾病便不会夭折,父亲不会失去儿子,哥哥也不会因为弟弟早亡而哭泣。圣王的恩德天高地广,与日月同辉,于是吉祥的麒麟、凤凰便出现了,郊外湖泽也会出现吉祥的龟、龙,河出图,洛出书,远方的国家无不钦慕,派遣使者,携带着礼品前来臣服觐见,这是和协的顶点了。
我听说,仁就是爱,义就是适于时宜,礼就是履行礼仪的精神,智慧则是治术的本源。兴利除害,不论亲疏而爱天下之人,称为仁。明辨是非,明断可否,称为义。进退有分寸,尊卑有所区别,称为礼。独揽生杀之权,开通堵塞之路,权衡轻重缓急,探讨得失之道,使周围及远方的真实、伪诈之事都暴露出来,称为术。以上四条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全都应制定实施,不可荒废。掌握其要领,就会天下安乐太平,刑法虽设立,却因无人犯法而不使用;不能掌握这些方法,那么皇帝就将受到蒙蔽,官吏就会作乱。这些事情的得失利害,是继承、延续祖先业绩的根本。我听说,尧那个时代有洪水之灾,派去禹去治理,没有听说大禹治理天下时有水灾。至于商汤时代的旱灾,那是夏桀的余孽造成的。夏桀、商纣实行恶政,受到天的惩罚;大禹、商汤行善积德,因此而称王天下。由此看来,上天并无个人的亲疏好恶,顺应天德,便和协兴旺,倒行逆施,灾害就会降临。造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我愚昧鲁莽,回答皇上的策问实不胜任。
当时对敕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上奏对策成绩时,公孙弘位居下等。策简呈给皇帝后,天子将公孙弘的对策选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入见,天子见他一表人才,于是任命为博士,待韶金马盟。
公孙弘再次上疏说:“陛下有先圣的位置而没有先圣的名声,有先圣的名声而又没有先圣的官吏,所以陛下现在所处的情势与先圣相同,但治理的结果却不一样。过去那个时代的官吏清正,所以百姓忠实;现在的官吏贪邪,所以百姓粗鄙。有弊端的政治得不到推行,令人憎恶的法令不会被听从。任用贪邪的官吏去推行弊政,用令人憎恶的法令去治理粗鄙的百姓,百姓不可能被教化,造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治理结果。我听说周公治理天下,一年就发生了变化,三年百姓受到教化,五年便天下太平。这是陛下向往追求的。”奏疏呈上后,天子用册书答覆: “问:公孙弘盛赞周公之治,那么你认为自己与周公相比,谁的才能更高呢?”公孙弘回答说:“我的见识浅薄,怎么敢与周公相比!虽然如此,我还是明白现在实行治道就可以达到先圣的治理境界。虎豹马牛,这些都是难以号令的野兽,等到它们被教练驯服后,便可驾驭使用,让它听从人的命令。我听说,数日之内燥工就可以将直木烘曲,数月之内金石便可被销熔,人对于利害的好恶认识,岂是禽兽木石所能相比的?我认为,用一年时间才使国家发生变化,太慢了。”皇上对他的话很诧异。
当时刚刚与西南夷交往,巴蜀两郡苦于供奉劳作,皇上下诏派公孙弘去视察。回朝汇报时,他极力反对交通西南夷,认为没有用处,皇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每当朝会议政的时候,公孙弘都将自己的意见陈述出来,让皇帝自己选择,而不肯在朝堂上当面反驳、争论。由此皇帝看出他行为谨慎忠厚,辩论时留有余地,熟悉文书法令及官吏公务,又以儒术加以文饰,所以非常喜欢他,一年之内就将其提拔为左内史。
公孙弘上朝奏事,有认为不对的事,也不当庭争辩。他常与主爵都尉汲黯先后去见皇上,汲黯先提出问题,公孙弘随后进行推究阐述,皇上常常很高兴,听从他所说的一切,公孙弘因此而越来越受到宠信。他曾与公卿相约提出某些建议,可是到了皇帝面前,又完全背弃约定,顺着皇帝的意图说。汲黯当庭责问公孙弘:“齐人多伪诈而不老实,先与臣等提出以上建议,现在又完全背弃前约,这是对君不忠。”皇上询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 “了解臣的人认为臣是忠君的,不了解臣的人认为臣是不忠的。”皇上认为他的话有道理。皇帝左右的宠臣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来越厚待他。
公孙弘善于言谈,见多识广,常说君主怕的是不能宽弘大度,为臣子怕的是不能节俭。他奉养后母恭谨孝顺,后母去世,他服了三年丧。
作了几年内史后,公孙弘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又在东方新设置了苍海郡,在北面筑起朔方郡城。公孙弘几次劝谏,认为这是劳民伤财去经营无用之地,不值得使中原地区为此疲敝不堪,希望停止。皇上于是命朱买臣等驳斥公孙弘,论证设置朔方郡的必要性。朱买臣等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条也驳不倒。于是他向皇上谢罪说:“我是山东粗鄙之人,不了解设朔方郡如此有利,希望罢去西南夷、苍海郡,而专一经营朔方郡。”皇上这才应允了他的请求。
汲黯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很多,但却用布做被子,这是伪诈。”皇上询问公孙弘,他谢罪说: “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交情好的没有比得过汲黯的,可是今天他当庭责问我,实在是说中了我的弱点。身为三公之一而用布被子,的确是伪饰欺诈,想要沽名钓誉。我听说管仲作齐国的相,娶了三位不同姓的女子为妻,其奢侈程度可与君主相比,齐桓公依靠他的辅佐而称霸,不过他是对上僭越国君。晏婴作齐景公的相,一餐不吃两份肉菜,他的小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他是向下比照着平民。现在我公孙弘作御史大夫,用布被子,是使九卿以下至小吏都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确如汲黯所言。再说没有汲黯,陛下如何能听到我这番话?”皇上认为他能礼让,越发尊敬他。
元朔年间,公孙弘取代薛泽成为丞相。原先汉王朝一般以列侯为丞相,祇有公孙弘没有爵位,皇上于足下诏说: “我钦慕先圣治国之道,广开门路,宣招四方的贤士。古代按其贤能安排职位高低,衡量其才干授予不同的宫职,功劳大的人俸禄丰厚,德行高的人爵位尊显,所以立有武功的得到升迁,有文德的得到褒奖。兹令将高成县平津乡的六百五十户封给丞相公孙弘,封其为平津侯。”其后便以此为制度。官至丞相而封侯,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当时皇上正在兴功立业之际,一再选拔贤良。公孙弘就因对策第一而出人头地的,他起白布衣,几年后就官至宰相并封侯。止因为此,他营建客馆,打开束门招请贤士,并与他们共同研讨议事。公孙弘本人每餐衹吃一个肉菜和糙米,其亲朋及宾客都依靠他供给衣食,他的俸禄因此而全部拿了出来,家中无所剩余。但他性情好猜忌,表面宽和而内心深藏。那些与公孙弘有过嫌隙的,无论近远,虽然表面上他都与其友善,最终总要报复。杀主父偃,贬董仲舒到胶西,都是公孙弘的主意。
后来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朝廷正在严厉追查其党羽的时候,公孙弘得了重病,他感到自己无功而封侯,官居宰相之位,应该辅佐圣明的皇帝平定安抚国家,使得人们都遵循作臣子的道义。现在诸侯王中出现了叛逆,这是作大臣的不称职所致。他怕病死无法交待,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个方面,用以实行的又有三条。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这五个方面是天下的常道;仁、智、勇是实行常道的三德。所以说‘有疑则问近于智,身体力行近于仁,知道廉耻近于勇。懂得这三条,便知道如何修身自律;才会知道如何治理百姓。’没有不能自律而能治理百姓的。陛下亲行孝悌,借鉴三王,建立周朝那样的政令,兼有文王之德武王之才,招揽四方之士,选贤任职,量能授官,这是能够激励百姓劝勉贤才的做法。而今臣下我愚鲁无才,又无汗马之劳,陛下过分看重从卒伍之中将我提拔起来,封为列侯,位至三公。我的德行才能不足与这样高的官爵相称,加上有病在身,恐怕要先于狗马葬身沟壑,最终都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德,也无法尽忠职守。我想归还列侯爵位,辞职退休,给贤才让路。”皇上答覆说:“自古奖赏有功劳的,表彰有德行的,守成时崇尚文治,逢乱世崇尚武功,这个原则从未改变过。我朝夕努力以求成才,获承皇位,心怀忧惧,不能安宁,衹想与诸位大臣共同努力治理天下,而您是通晓治国之道的。君子赞美良善,他的善举福及后代,你若照此行事,我心裹是会常常想到的。您不幸身染小病,何愁不愈?竟上书辞归侯爵并要退休辞官,这是显露我无德啊。现在朝中事情不多,您可保养精神,不要挂念思虑,请医吃药以恢复身体。”于是,赐予休假,又赏赐牛酒及各类丝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病愈,上朝理事。
公孙弘共作了六年丞相、御史大夫,八十岁时死在丞相任上。在他后面,李蔡、严青翟、趟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牦相继作了丞相。从李蔡开始到石庆时止,丞相府的客馆已荒凉残破,到了公孙贺、刘屈牦时,客馆破败,改为马厩、车库和奴婢的住房。这些人中衹有石庆敦厚严谨,继公孙弘之后寿终于丞相任上,其余的全都获罪被斩。
公孙弘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侯爵,作了十余年的山阳郡太守,皇帝征召钜野县令史成,让他到公车待命,公孙度却挽留他不让上路,于是被论罪,被判服四年劳役。
元始年间,褒奖功臣的后代,皇帝下诏说:“汉朝兴邦立国以来,股肱大臣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公孙弘,能够在任职期间力行节俭,轻财重义。他官居宰相且封侯,但却盖布被子,吃糙米饭,将俸禄拿出来供给故旧宾客,以致无所剩余。他享受的衣食都在制度所规定的标准以下。可称得上是以自身为表率来促使民风朴实,与那些内藏财富而表面衣着俭朴以钓取虚名的人完全不一样。用表彰德行义举来引导,勉励世俗民风的转变,这是圣王的法度。赐公孙弘后代子孙中的嫡系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卜式,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有小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中分出居住,衹取羊百余只,田宅财物尽给弟弟。卜式入山牧羊十余年,羊多到千余头,于是便买下田宅。而其弟则倾家荡产,卜式立即又分给弟弟财产,如此有多次。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 卜式上书,愿捐家财的一半助边事。皇上派人间卜式:“想当官吗?”t-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作官。”使者说:“家裹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邑人贫者借钱给他,不善的人教他干好事,在住处与人友好相处,卜式有何冤事呀!”使者说:“你这样,想干什么?” 卜式说:“天子抗击匈奴,我以为贤者理应为大节而死,有钱的应出钱,这样匈奴可灭。”使者报告朝廷。皇上又告诉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道: “这不是入之常情的表现。不轨之臣,不可能作为效法的榜样,愿陛下不要答应。”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过了几年便退回卜式。 卜式回乡后,又重操他的牧羊业。
一年后,遇上浑邪王等降汉,国家费用过大,仓府空虚,贫民多迁徙,都靠国家补给,也无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钱二十万给河南太守,以救流民。河南上报富人助贫名单,皇上认出了卜式,说:“是那一位坚持要给一半家产助边的人。”于是赐卜式差役四百人,卜式又全部还给官府。当时,富豪皆争相隐匿财产,衹有卜式特别想帮助国家费用。皇上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拜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以示尊崇,鼓励百姓效法。
开始时卜式不愿为郎,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先生去放牧。” 卜式当了郎官后,依然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羊肥壮又繁殖得很多。皇上经过牧羊场地,很称赞。 卜式说:“不衹是牧羊,治民也是一样。按时起居,坏的立即除去,不让其害群。”皇上惊奇其言,想让他试一试治民。任卜式为缑氏令,缑氏大治;迁成皋令,管领漕运,考核最优。皇上以卜式朴实忠厚,拜为齐王太傅,又转任为相。
遇吕嘉反叛,卜式上书说:“臣听说主愧臣死。群臣应该死节,最蠢笨的也应出财助军,这样才是强国不敢侵犯的保证。臣愿与儿子及临苗习弩与博昌习船之士请战,战死以尽臣节。”皇上认为他贤德,下韶说: “朕闻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今天下不幸多事,郡县诸侯没有奋激而起、以直报怨的直道之人。齐相行为雅正而亲耕,随畜放牧,以资产帮助亲弟,又从头开始经营,不为利惑。不久前北部边境调军出击匈奴,卜式上书出钱助官。往年西河灾荒,卜式又率齐人送粮到西河。今又首先奋起报名从军,虽然没有交战,可谓义见于内心了。应赐卜式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五星年间,征召上式代亘庆为御史大夫。上式上任后,说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赋,可以废除。皇上由此不喜欢上式。第二年应当封掸,上式又不习文章礼仪,贬为太子太傅,以{皑代上式之职。上述以寿终。
{皑,工垂人。研习尚书,师从于趑屋生。以郡国选诣博士身份,受业于孔室厘。因贫困无资用,曾由弟子供养。时常租田而耕,带经书而劳作,休息时便诵读,读书精深到如此地步。以策问为掌故,以功补廷尉文学卒史。
{鲈为人温良,有清廉智慧,能自卫,善于文章,柔弱于武,口不能开发陈述。当时退荡任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遮以儒生的身份处于其间,表现出不谙事理,不能做下等官吏,被任为从史,前往韭地看守牲畜数年。还至府,上报牲畜簿册,正遇廷尉碰到疑难奏章,已经多次退回,属吏不知如何是好。倪宽对他讲明写法,属吏便让倪宽写奏书。奏成,读之皆服,告诉廷尉张汤。张汤大惊,召倪宽交谈,便赏识其才,任为掾。上报倪宽所作奏书,即时许可。次日,张汤见皇上。问道: “上次奏书非俗吏所能及,是谁作的?”张汤说是倪宽。皇上说:“我本来早就听说他了。”张汤从此向往学问,让倪宽任上奏案件的属官,用古法律之义判决疑难案件,很受重用。到张汤任御史大夫,任倪宽为属官,提拔任侍御史。见皇上,谈经学。皇上喜悦,又问尚书一篇。提升为中大夫,迁左内史。
倪宽任治民职务之后,劝导农耕,减缓刑罚,治理狱讼,谦恭下士,致力于取得人心;择用仁厚之士,推求人情对待下属,不求名声,吏民极为信爱。倪宽表奏开六辅渠,订治水条令以扩大溉田。收租税,根据季节收成裁定,不急征收,借贷与民,因此租多不入库。后有军役征发,左内史以欠租课名列最后,当免官。百姓听说他将被免官,都怕失去倪宽,大家出牛车,小家担挑,输租接连不断,交租税居首。皇上由此更加惊奇倪宽的才干。
当议论仿古巡狩封惮之事时,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当初,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大颂功德,讲符瑞,提出应该封泰山。皇上看重其书,问倪宽,倪宽说:“陛下亲行圣德,统集万民,祭祀天地,献礼百神,神灵所指,征兆必定显示,天地同时感应,符瑞已经显明。应封泰山,祭梁父山,昭明宗姓考求祥瑞,是帝王之盛大节日。然而享献之义,不着于经书,封禅告成,开闭于天地神祇,恭敬地迎接神明的降临,总揽百官之职,各尽职守并且确定其制度礼节。衹有圣主制定得当,非群臣所能相比。今天将举办大事,可是数年间议而不决,群臣所言不同,终无所成。衹有天子确立中和之正位,总揽万事,协调治理,振荡德音如金玉之声,以便服从上天庆赏,建立万世流传的基业。”皇上赞同这一见解,便自己制订礼仪,采用儒家学术加以修饰。
礼仪已成,将要举行封禅,拜倪宽为御史大夫,随从束封泰山,还登明堂。倪宽上寿说:“臣闻三代改制,政教法象相因属。不入圣统废绝,陛下发愤,合指天地,始立明堂辟雍,尊祭泰一神庙,用六律五声来深赞圣意,神乐和四方色彩各有仪象,以承接最隆重的祭祀盛典,为后世万代留下祭祀天地的法则,天下为此而深感幸运。通过这次祭礼将要确定太初年的白麟、宝鼎祥瑞,登上泰山向天神报告吉祥,发福开门,以等待冬至祥瑞景象的到来。癸亥尊祭,太阳显示出曰中有曰之光;太初元年甲子冬至之曰,天地永享敬肃祥和。光辉普照,上天文彩粲然夺目,现出曰曰昭明的景象,为报答德政施行而降下吉祥兆应。臣倪宽举杯再拜,敬上千万大寿。”皇上写下制书说:“敬举君之杯。”
后来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法坏废,汉兴未改正朔,现在应该改正。”皇上于是诏令倪宽与司马迁等共定汉太初历。详见律历志。 当初梁国相褚大通晓五经,为博士,当时倪宽为其弟子。到御史大夫缺额,征褚大来就任,褚大自以为得任御史大夫。到洛阳,听说倪宽已就任,褚大笑。到达朝廷与倪宽在皇帝面前议封禅,褚大不及倪宽,退而佩服说:“皇上真是知人。”倪宽为御史大夫,由于称意任职,因此很久没有对皇上有所匡谏,官属轻视他。居位九年,死于官任。
赞曰:公孙弘、 f式、倪宽都以鸿渐之翼受困燕雀,远涉羊猪之间,不遇时运,怎能到这个地步?当时,汉兴六十余年,海内安定,府库充实,然而四边未服,制度多缺。皇上刚刚兴办文武大业,求之而不得人才,开始用蒲轮车迎枚乘,见到主父偃而叹息。群士羡慕向往,异人奇才同时出现。 卜式拔于放牧,弘羊从贾人中提拔,卫青从奴仆中奋起,金曰蝉出于降虏,这些都是古代版筑贩牛一类人。漠之得人才,于此为盛,儒学文雅有公孙弘、董仲舒、倪宽,忠厚有石建、石庆,质朴有汲黯、 卜式,推举贤士有韩安国、郑当时,制定法律条令有赵禹、张汤,文章有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有东方朔、枚皋,应对皇上提问有严助、朱买臣,历数有唐都、洛下闳,协调音律有李延年,运筹财政有桑弘羊,奉命出使有张骞、苏武,领兵有卫青、霍去病,受遣诏保幼主有霍光、金曰殚,其余不可胜记。因此兴造功业,制度遣文,后世不及。孝宣承大统,继修宏伟帝业,讲论六艺,招选优秀人才,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升,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名,将相有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有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漠、严延年、张敞之辈,皆有功迹见述于世。考其名臣,次于武帝时代的人才。